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监管部门划定准入门槛、负面清单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将呈现理性化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1-12





  养老社区的开发运营对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产品对接设计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保险业推进“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还需加快弥补多块短板。一方面,养老社区盈利周期长,险企的盈利模式面临考验;另一方面,一些养老社区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尚未很好满足客户需求。未来,促进养老社区业务成为保险业参与第三支柱的竞争优势,要推动保险公司运营的养老社区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政府对于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

  新年伊始,多家保险公司旗下养老社区建设传来新进展。由中国太平投资建设的三亚海棠人家康养社区正式开业;大家保险第9家城心医养社区落户济南;中国太保旗下“太保家园”颐养社区在北京、三亚两地同时破土动工。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截至2022年12月底,已有13家保险机构在全国20多个省市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的热情持续升温,是否代表着已经找到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经营“保险+养老社区”业务面临哪些风险?从目前情况看,保险公司需要补齐哪块短板?

  人口老龄化催动入局步伐

  保险业布局养老社区动作之快,折射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之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比为14.2%。与202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0.2个和0.7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一是长寿风险,二是慢性疾病。”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慢性病占我国疾病经济负担超90%,55岁至64岁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达48.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达62.3%。

  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逐渐成为保险业参与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升保险产品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于机构养老和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的主要支出包括康养、护理和医疗。因此,发展养老保险有必要与康养服务资源有机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优质康养服务相对稀缺,发展不均衡。养老保险与服务结合,可以满足消费者提前锁定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的重要诉求。”

  随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险业涉足养老服务领域不断迎来政策利好。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推动其在长期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服务、康复辅助器具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于去年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

  “保险业投资养老服务领域,不是单纯地投资项目,更不是单纯进军这一行业。保险业之所以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除了响应国家号召、着力破解老龄化的关键痛点之外,就是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高品质的增值服务,进一步改善客户体验,更好地赋能保险主业。”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险企“解题思路”呈现差异

  据统计,截至2021年3月末,已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过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还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0多亿元。

  上述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具备多重优势。“一是保险公司每年都有大量的现金净流入,绝大部分资金的可投资期限较长,具有明显的跨周期特征且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因此,保险公司可为养老社区及时提供与其投资额度、期限以及回报要求相匹配的长期资金。二是保险公司可以为入住养老社区的客户直接打通养老储备端和养老服务端,让客户的养老问题得到一揽子解决、养老环节实现一站式衔接,大大改善客户体验。三是保险业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服务,有助于确保养老服务的体系化、专业化,让客户安心、放心。”

  在加速布局养老社区的过程中,保险公司逐渐呈现出差异化的解题思路。

  以数量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保险资金投入自建的重资产模式,是大型险企布局养老社区的常见打法。例如,作为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的先行者,目前泰康保险已实现在全国27个城市31个项目的布局。其中,12地的13家“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投入运营,在住居民超过7000位。

  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险企以重资产模式切入,易受到拿地周期久、建设时间长、现金流承压等因素的制约。”有鉴于此,以轻资产模式加快推进养老社区布局,成为更多保险公司的选项,大家保险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大家保险旗下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已推出“城心医养”“旅居疗养”“居家安养”三大产品线。作为近期布局重心,“城心医养”社区目前已在6个城市落地8个社区。“城心医养”社区均位于城市中心,以紧邻优质医疗资源、生活氛围浓厚、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特征为卖点。

  扬长避短,亦有保险公司选择“轻”“重”并举,形成“自有+第三方合作”的谋篇态势。例如,中国太平。除梧桐人家、三亚海棠人家和芙蓉人家3家自建的大型养老社区外,中国太平旗下“乐享家”项目还囊括了以七彩云南·古滇名城为代表的9家第三方养老社区。

  监管部门拟规范“保险+养老社区”

  势头火热的“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在业内印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首次规范“保险+养老社区”业务。

  《通知》明确,“保险+养老社区”业务指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向购买相关产品累计缴纳保费达到一定金额的投保人,提供入住养老社区权益等增值服务的业务。

  在予以明确界定的同时,银保监会也为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划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例如,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等。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投资养老社区资金量大、周期长,无论是重资产模式还是轻资产模式,中小保险公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都有一定的风险。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是监管部门防范此类业务出现系统性风险的一种防御措施,将达不到要求的保险公司挡在门外。”

  在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看来,已经开展“保险+养老社区”业务,但达不到监管要求的中小公司将受到最大影响。“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最紧迫的工作是如何达标。增资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会给股东带来很大压力。”李文中说。

  除了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通知》还强调,保险公司销售与养老社区服务对接的保险产品,应当契合养老社区服务,匹配客户未来养老资金需求,如长期年金及中长期保障型产品等。同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养老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和客户入住需求的各种因素,建立测算模型,形成销售保险产品规模与养老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相匹配的约束机制,通过分类测算和压力测试,确定合理的规模区间。

  强调业务风险隔离也是《通知》的重点内容。银保监会表示,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建设方式运营养老社区的,应当以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的形式提供养老服务。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应当按照保险资金投资重大股权的监管规定执行。

  “通过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提供服务是在组织和财务上设立了一道风险‘防火墙’,可以在保险公司与专业养老子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交叉任职、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防止风险交叉传染。”王国军说。

  李文中认为:“保险公司自建养老社区是一种重资产模式,投资回收期较长,风险更大。要求保险公司以设立专业养老子公司的方式提供相关业务,是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将长期的养老业务资金与其他业务资金混同,导致风险在前期被隐藏,后期风险暴露会导致客户的养老权益受损,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

  多方面短板有待补齐

  监管部门此次着手规范“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并非为此项业务“降温”,而是引导保险公司“冷静”布局。

  例如,银保监会在《通知》中表示,保险公司应注重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差异化养老社区服务,着力提升护理型养老社区供给能力。鼓励利用既有优质资源和专业服务,提升总体效益,优化服务效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经营管理规范、需求保障全面的养老社区服务。

  在受访专家看来,随着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发展,保险业将面临来自基金公司、银行、信托公司等各类机构的竞争,“保险+养老社区”业务将养老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创新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养老综合解决方案,有望增强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促进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政府可优化和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有效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等,审慎选择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朱俊生说。

  从现状来看,养老社区的开发运营对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资源整合能力、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产品对接设计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在李文中看来,保险业推进“保险+养老社区”业务还需加快弥补多块短板。“一方面,养老社区盈利周期长,险企的盈利模式面临考验;另一方面,一些养老社区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尚未很好满足客户需求。未来,促进养老社区业务成为保险业参与第三支柱的竞争优势,要推动保险公司运营的养老社区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政府对于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另外,保险公司也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论证工作,保证项目的可靠性,加强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育。”

  “高端养老社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新入局者已经不宜到一线和准一线城市扎堆,中低端市场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中低端市场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比高端市场大很多,盈利能力却等而下之。所以,保险公司需要基于本身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如区域优势、股东优势和科技优势等,在充分认识并控制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情况的客户定位。”王国军还建议,“为了化解‘保险+养老社区’业务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起长期可靠的信任机制,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探索引入独立于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



  转自:金融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