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国寿首例获批“超额”增持 万达信息年内股价涨幅42%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09





  11月6日,万达信息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收到中国人寿通知,前期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签署了《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协议》(中国人寿20亿元独家参与万达信息定向增发事宜),现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协议生效条件中涉及的需取得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事项已满足。”

  本次增持完成后,中国人寿持有万达信息的股权比例将升至24%,坐稳第一大股东。按照银保监会在今年7月17日发布的险资权益投资差异化监管新规,险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但银保监会另有规定或经银保监会批准的除外。即,随着此次增持获批,该增资也成为险资新规落地后的首例经银保监会批准的“超额”增持案例。

  中国人寿为何持续增持万达信息?中国人寿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前不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定增之后,进一步和万达信息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近期也表示,希望形成双向赋能,致力于构建大健康产业新闭环,促进产业生态发展。

  国寿连续增持

  万达信息股价走高

  近一年以来,随着中国人寿持续增持万达信息,万达信息的股价也一路走高。

  自2018年12月份以纾困资金的形式首次进入万达信息以来,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国寿集团等)在一年多时间内对万达信息进行了多次增持,去年有3次触发举牌,并于去年11月份以18.3279%的持股比例拿下万达信息第一大股东宝座。

  但万达信息近两年的经营业绩并不乐观。今年上半年,万达信息归母净利润为-2.13亿元,同比下降668.57%,营业收入7.95亿元,同比下降30.49%。万达信息称,主要因报告期内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协助国家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抗击疫情,主营业务因此放缓。2019年,万达信息净亏损13.97亿元。

  但中国人寿的不断增持,为万达信息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万达信息股价也一路走高。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自今年以来至11月6日,万达信息合计涨幅达42%;自2018年12月中国人寿介入万达信息至今年11月6日,万达信息涨幅达77%。

  中国人寿大手笔增持万达信息看重其深度合作空间。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此前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双方将重点在多个维度展开战略合作,即加强基础技术合作,共同提升医保科技的服务能力,共同推进一网通办、市民云、城市大脑和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布局,共同提升商业保险专业化管理服务能力,共同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

  增持万达后,中国人寿还派出高管团队,参与万达信息全面经营管理。在2020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国寿派驻的万达信息高管团队就表示,从长远看,中国人寿肯定还要增持万达信息。“这是战略性投资和布局,就没有所谓的‘退出’,我们肯定要长期持有、做强做大。”

  今年10月份,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也表示,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市场资源、专业人才、技术创新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基础技术、数字化经营管理、医保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双向赋能、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年内促成

  43亿元业务合作

  在密集增持万达信息后,中国人寿还详细列出对万达信息的业务支持计划。

  近期,中国人寿公告,公司与万达信息签订《日常关联交易框架协议》,计划于框架协议生效之日起未来三个年度内,给予万达信息上限不超过43亿元关联交易年度金额。中国人寿表示,公司与关联方万达信息开展合作,既有利于公司各项业务发展,又有利于系统内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中国人寿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表示,在基础技术方面,双方将在技术管理体系、技术应用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技术人力服务以及前沿技术研究方面开展合作。在数字化经营管理方面,万达信息将为中国人寿提供风险管控、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在医保业务领域,双方将共同促进业务与技术融合,提升医保领域服务能力。在客户资源开发方面,双方将在满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利用各自优势探讨客户资源共享开发机制,促进双方业务共同发展。在健康管理方面,双方将推进“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运维、运营、服务采购,支持中国人寿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等。

  基于上述合作框架,10月16日,万达信息发布了基于双方协同而打造的“蛮牛健康”APP。万达信息董事长匡涛当天称,蛮牛健康是中国人寿入主万达信息以后打造的核心板块第一个独角兽,希望将来发展成为真正的一个独角兽。“我们觉得它具有千亿元平台的空间,有可能带来万亿元产业的机会,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作者:苏向杲)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