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极米科技中一签最高可赚23.86万 成都贡献科创板史上最大“肉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04





  牛年第一支“大肉签”终于“上桌”。


  3月3日,A股“投影设备第一股”、来自成都的极米科技(688696,SH;昨日收盘价530.01元)登陆科创板。和市场预期一致,发行价133.73元的极米科技,开盘即大涨282.2%,最高涨幅为350%,若在最高点611元卖出,中一签(500股)的收益高达23.86万元,创出科创板新股收益率纪录。不过,A股新股中签率是出了名的低,极米科技此次网上中签率只有万分之2.74,中签号8536个——即只有数千股民能够分到这支“肉签”。


  在本次上市前,因为创始人钟波“剃发向粉丝道歉”“铁锤砸样机”“著名主持人汪涵投资”等话题而成为圈内圈外的明星公司。不过,相比自带的“网红”标签,极米科技如何在式微的电视市场创造出新财富,显然是一个更有味道的故事。


  上市前就已“爆红”


  极米科技是一家智能微投创新企业及无屏电视开发商,产品包括极米云影电视、智能投影设备等。和传统电视相比,极米产品最大的卖点包括超大屏、移动便捷、漫反射护眼等。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的时间被大量各种移动类应用分走,电视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虽然现在的电视也在朝着智能化、互联网化发展,但这无法扭转用户流失的颓势,过去10年电视机行业过得极为艰难。而极米科技投影产品的新概念,为电视行业创造出了新的细分市场,也为自己谋得了宝贵的先发优势和快速增长的机会。


  IDC数据显示,2018年极米科技出货量首次位居中国投影设备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达13.2%;2019年及2020年1~6月公司出货量继续保持中国投影设备市场第一,市场份额分别达14.6%和22.2%。预计2020年至2024年中国投影设备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4%。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包括整机销售收入、配件销售收入及互联网增值,其中整机收入占2017年度~2020年上半年报告期内收入比例分别为94.58%、94.29%、94.17%和94.29%,智能微投占比最高。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极米科技营收分别达到16.59亿元、21.16亿元和28.2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1亿元、0.93亿元和2.6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注册制时代股票数量增多的背景下,许多新股上市半年也无机构问津,而今日亮相的极米科技堪称“明星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受到了诸多机构的关注,包括国信证券、东兴证券、天风证券、中泰证券等研究机构都明确表示看好。


  其中,天风证券2月5日发布的一份深度研报长达30页,并且在合理估值区间部分明确给出了594~742元的估值区间。这样的“大肉”,在目前的二级市场并不多见。


  百度等机构大赚汪涵错失3亿元


  极米科技于2013年创立,成立之初只有钟波等创始团队持股。据媒体之前报道,在极米创立之初只有12个人时,“理工男”钟波就从毕马威挖来了顶级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使得之后的几轮融资顺风顺水。成立仅仅3年后(2017年年初),极米科技就引入了芒果传媒、中南文化、主持人汪涵等知名投资者,到2017年年底,百度旗下百度网讯等机构加入,并由此成为极米科技最大的外部投资者。


  股权融资条件繁琐、耗时太长,只靠股权融资是不够的,初创时期的极米科技也获得了来自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据此前报道,极米科技曾获得成都市“科创贷”项目的支持,这一贷款产品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从当地产业出发,扶植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截至2021年2月底,通过“科创贷”贷款企业4198家,共计发放信用贷款101.3亿元。


  和极米科技一样,成都先导、秦川物联、盟升电子、苑东生物、纵横股份等5家科创板企业都在创业初期使用过“科创贷”。如今,这6家企业总市值615亿元,也表明“科创贷”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钟波也曾对成都市的支持评价道:“极米科技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成都市大力支持,我深刻感受到,成都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非常正确,政商环境建设非常好。”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轮融资后,作为极米科技创始人和灵魂人物的钟波直接持股比例被稀释至18.76%,目前价值49.7亿元。除了钟波,极米科技上市后的财富增值更多地被投资机构、其他创始人、员工等共同分享。《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仔细梳理了这些原始股东的持股市值情况:


  外部机构:百度(旗下两家机构)持股市值30.76亿元,成本约2亿元,回报率14倍;芒果传媒持股市值6.8亿元,回报率不详,但肯定高于百度(进入更早)。


  创始团队:包括总经理肖适、董事钟帅、副总经理尹蕾、董秘廖阳等人,目前持股市值在1亿元~5亿元之间。


  员工持股:极米咨询和开心米花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155.85万股原始股,总市值8.26亿元;由高管人员与核心员工组成的资产管理计划通过战略配售获得125万股,这部分股份总成本1.67亿元,目前总市值6.6亿元。


  “新的起点,感恩所有人,(公司会)再接再厉。”极米科技一位高管在微信朋友圈表示。


  一位极米科技的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管理层和部分员工去了上海(敲钟),其他公司员工都在正常上班,一切照常进行。”


  在极米科技公司总部,记者看到,3月3日公司前台树立着一块庆祝科创板上市的牌子,颜色火红,十分鲜艳,公司内部也较为热闹。有员工表示,极米科技3日晚将召开公司年会,加上公司股票上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有意气风发者,也就有失意者。著名主持人汪涵在2017年年初和芒果传媒一起入股极米科技,当时持股比例1.84%,但在当年年底,汪涵将其持有的股份全部转让给机构创东方长润,转让价2447万元。由于极米科技没有披露汪涵的入股价,所以外界无从得知汪涵的收益率是多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汪涵错失了3亿元——如果他所持股份未转让,这部分股份市值已经高达3.2亿元,只需4年,收益率可能高达上千倍。


  “理工男”的创业路:“削发”+“锤子”


  能够在电视这一红海找到商业机会的钟波,一直都不是一个按常规出牌的人。他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先是去海信等离子电视研究所做工程师,后来去了MStar做电视机芯片。2011年7月,爱折腾的钟波辞去年入百万的工作,离开工作多年的深圳,选择在成都创业。当时,钟波和他的联合创始人拿着每个月3500元的工资,在郊区租下一栋三层清水房,一层生产、二层研发、三层睡觉,研发出了第一代智能投影极米Z1。


  极米打开市场的方式,颇有些小米的影子。用户拿到样品后,极米的团队会跟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建议,随时改进产品,通过QQ群、官方网站、论坛等渠道与3000多位用户进行深度沟通,产品新版本发布前都会先经过这些核心用户测试,修改后才推向市场。


  2013年4月,极米首次提出“无屏电视”概念,并发布极米Z2。它可以将电视画面投射到墙壁或天花板上,从而获取180英寸的显示画面。“没有大客厅,也能拥有极致的视听享受”,这成为许多租房年轻人热衷的选择。2015年,极米科技又推出Z4X,首批产品一抢而空,产能跟不上需求,用户“骂声一片”,指责极米饥饿营销,为自证清白,钟波搞了一场发布会:当众剃光头向用户道歉,誓言不解决供应链问题前绝不蓄发,事后来看,这场成功的事件营销也让极米名声大振。


  在外,钟波“削发”一鸣惊人,在内,钟波的“极米锤”却令员工胆寒。据公司员工介绍,有时候开研发会议,钟波会带着一把锤子,不理想的工程机、质量不过关的样品机,会被他当众砸毁。创业至今,砸毁的样机至少有30台。“有的研发人员还会掉眼泪,但还是要砸。”砸得多了,这个不起眼的锤子出了名,它被称为“极米锤”。


  和大众印象当中成都舒适、慢节奏的生活不同,极米科技等成都科技公司的快节奏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企业没有差别。钟波曾透露,“只有游戏公司的加班可以和我们比”。


  “从晨星辞职后,选择有很多,如果以赚钱为目的,大可倒卖芯片,那时有技术有人脉,很容易。”钟波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约在2012年,他花了200多万元买入了腾讯权证。随着腾讯股票的上涨,钟波的账面收益也节节攀高,达到6000多万元,而这个时候,他正奔波在深圳的供应商之间,晚上10点才能在街头吃一碗面,顺便拿出手机看看腾讯的行情,“分分钟就是几百万元上下,我还在这里吃面。但人生的长度有限,我的人生不是一条四平八稳的直线,而是有起伏的曲线,这样才能精彩。”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3月3日,钟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股价是投资者和市场对于极米科技的发展优势、行业地位以及未来增长看法的表现和反映。极米科技全体同仁将继续专注于公司的业务发展,专注于智能投影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公司更好发展,以实际行动回馈广大投资者。极米科技在科创板成功上市,证明了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优势,是公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公司发展的新起点。


  钟波表示,公司将以上市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迭代产品和服务,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成都市和我国的消费产业和经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公司期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更强更好发展,把公司打造成为积极创新、影响世界的杰出科技公司,在全球打响成都品牌、中国品牌。”钟波补充道。



  转自: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