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终止高溢价并购 豪森股份近10亿定增扩产是否更划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29





  11月25日(周五),豪森股份(688529.SH)每股收于25.05元,跌4.06%。

  在11月25日晚间,豪森股份发布《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以下简称“发行预案”)称,拟定增募资不超过9.9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而在几天之前,豪森股份才终止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事项。

  规模或将翻倍

  发行预案显示,豪森股份本次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3840万股(含本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30%,按照募集的资金总额除以发行价格确定数量;本次计划募集的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其中6.96亿元拟用于新涌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2.97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豪森股份表示,本次发行股票的目的主要是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拟通过本次募投项目“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电池、驱动电机智能装备项目”的建设形成年产14条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以及11条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扩大核心优势产品产能;同时弥补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产能短板。

  该募投项目由豪森股份的全资子公司豪森润博智能装备常州有限公司实施,项目总投资10.22亿元,其中建设投资7.16亿元(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费3.23亿08.38万元、设备及软件购置费2.96亿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0.72亿元等),此外2.80亿元用作流动资金。

  根据豪森股份2022年三季报,截至9月30日,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分别为4.23亿元、1.11亿元,合计5.34亿元;如果本次募投项目顺利实施,仅其中的建筑工程费和设备及软件购置费合计6.19亿元就比原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多0.85亿元。这相当于,通过实施本次募投项目,豪森股份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将扩大一倍。

  9月30日,豪森股份有总资产35.80亿元、股东权益11.84亿元,将本次募集的资金规模(不超过9.93亿元)跟原有资产规模相比,总资产大约将增加27.74%,股东权益大约将增加83.87%,均会有大幅的增加。

  公告显示,豪森股份目前无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大连博通聚源实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5.81%;实际控制人为董德熙、赵方灏和张继周,合计控制57.34%的股份。

  董德熙直接持有2.94%股份,通过大连博通聚源实业有限公司和大连豪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间接控制26.27%的股份表决权;赵方灏直接持有2.94%股份,通过大连科融实业有限公司间接控制11.13%的股份表决权;张继周直接持有2.94%股份,通过大连尚瑞实业有限公司间接控制11.12%的股份表决权。

  终止并购

  不久之前,11月19日,豪森股份发布《关于终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并撤回申请文件的公告》,终止了已推进约一年时间(自2021年12月22日开始)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事项。

  该事项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毛铁军、永诚贰号(全称“深圳市永诚贰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智科(合称“北京智科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浦投资(全称“东莞市瑞浦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唐千军、王智全、罗孝福和马倩等八名交易对方持有的深圳市新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新浦自动化”)86.87%的股权。

  新浦自动化100%的股权评估值为2.73亿元。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各方确定标的资产的交易金额为2.32亿元,全部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发行价格为25.88元/股,合计发行股份数量为897.93万股。

  同时,豪森股份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80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支付重组相关费用,并用于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及标的公司“节能型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系统项目”的建设。

  该募投项目拟在东莞市租赁厂房,扩充节能型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系统生产线,提高生产能力;拟使用资金总额为1.4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673.60万元(占比11.52%),设备投入8171.77万元(占比56.23%),安装工程费797.26万元(占比5.49%),基本预备费532.13万元(占比3.66%),铺底流动资金3356.97万元(占比23.10%)。

  同样是在锂电池领域,相比于已经终止的原并购新浦自动化及其募投项目,11月25日豪森股份公告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的募投项目9.93亿元的投资规模更大。豪森股份选择了后者,能否达到预期结果,待后续观察。



  转自: 界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