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中国联通与腾讯新设合营公司获批,专家:电信运营商估值有望重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03





898.jpg

  A股市场再现大象起舞。受新设合营公司获批的利好影响,11月2日午后,千亿元市值电信巨无霸中国联通A股股价快速放量上扬,14点18分左右,百万手大单直封涨停板。截至当日收盘,中国联通报3.75元/股,收涨9.97%,当日成交金额超10亿元。

  消息面上,11月2日,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10月17日-10月23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显示,联通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通创投)与深圳市腾讯产业创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腾讯产投)新设合营企业案获无条件批准。

  11月2日晚间,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此次合作是基于公司全面挺进数字经济的战略需要,公司下属子公司联通创投拟与腾讯创投新设合营企业的组建正在推进过程中,尚未完成设立登记,对公司当前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长远看有利于放大双方优势,壮大 CDN、边缘计算产业链。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中国联通与腾讯合作成立新公司具有标杆性意义,未来市场或将出现更多电信运营商与头部科技企业合作的案例。同时,电信运营公司股价长期被低估,此次中国联通A股的涨停也意味着资本市场上对于优质投资标的的认可,彰显出投资者对于电信运营商板块的信心。

  强强联合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据悉,联通创投与腾讯产投新设合营企业拟主要从事内容分发网络(CDN)和边缘计算业务。交易完成后,联通创投、腾讯产投、有关员工持股平台将分别持有合营企业48%、42%、10%的股权,联通创投、腾讯产投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当前, 联通创投的主要业务为以企业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最终控制人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腾讯产投主要业务为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最终控制人为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在电信运营行业资深观察人王征南看来,中国联通有基础设施优势,腾讯有完整技术研发和营销体系,双方的优势互补能够进一步加强新设合营企业的实力,强化新设企业的技术优势。

  “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合营企业或许只是一个开始。”王征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广电会涌现出更多与科技巨头合作的案例。

  在当下阶段,电信运营商以及科技巨头合作加码的迹象已经有所显现。早在2017年,中国联通就曾引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战略投资者;此外,华为亦与电信运营商存在较多维度的合作。

  王征南认为,电信运营商与科技巨头的合作一方面能在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在营收规模上扩大市场空间,共享产业数字化价值;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与科技巨头的强强联合也有助于电信运营商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更好地赋能传统行业;双方的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国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电信运营商估值有望重塑

  中国联通涨停也释放出电信运营商估值有望重塑的积极信号。

  业内普遍认为,鉴于中国联通以及腾讯双方规模较大,目前还难以判断新设公司能否为双方带来业绩上较为明显的利好。但双方合作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以及未来的想象空间能够激发投资者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热情,彰显出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板块投资价值的信心。

  “当下新公司的细则尚未明确,因此很难判断设立新公司为中国联通以及腾讯带来的增量市场空间。但中国联通与腾讯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共同设立合营企业,还在于相互赋能以及整个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今年7月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首次联合举办电信行业投资者交流活动。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在交流活动中表示,不能再用老眼光看电信行业,也不能再简单用延续了几十年的用户增长等老指标、老模型来评估电信行业的新价值。他援引数据谈道,今年前5个月,电信行业之所以依然保持了同比8.5%的收入增长,就是因为增量收入约70%来自新兴业务的驱动,电信行业估值模型需要与时俱进进行重塑。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中国联通A股以及中国联通H股均处于被严重低估状态,且分红慷慨、业绩稳健,同时未来成长空间相对广阔。因此从投资标的、投资价值以及投资时点来看,利好消息能够在当下激发投资者的热情。

  “事实上,除了中国联通,其他电信运营商亦为相对较佳的投资标的。”在该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电信运营商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开启,未来电信运营商估值模型有望重塑。(记者:李乔宇)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