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上海加快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 为5G应用搭建“数字底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1-30






  5G技术正在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11月29日,上海“双千兆”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五届“绽放杯”上海分赛颁奖典礼在上海临港创新晶体会议中心举行。会上,与会人士就以5G、千兆光网为核心的 “双千兆”网络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推进情况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在现场表示,目前大多数行业的5G应用仍处于技术验证和场景摸索阶段,未来5G深入行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主要从“建、用、育”三个方面协同推进,激发新动能。

  汤文侃解释称,“建”就是加快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建设。按照市场配置及架构从优原则,加快推动全市商用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全市算力水平,加快上海超算中心AI算力平台建设。“用”就要以点带面,加快推动5G规模化应用,在5G与工业、交通、教育等垂直行业融合领域,树立一批高水平先导应用标杆,让突破性进展和成熟应用加速复制推广到千行百业。在 “育”的方面,疫情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进程,推动智能车间、数字工厂、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5G应用向核心环节渗透。构建5G行业专网,推动在电力、港口和矿山等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

  对于“未来之城”,人类的生产生活究竟会有什么改变,技术更迭带来的产业机遇又会在哪些领域?

  “未来之城”关键是数字底座

  十年来,我国数字中国“底座”逐步构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未来之城”涵盖四个板块,分别是数字底座、公共平台、创新引擎和发展载体。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打造数字底座。同时,要实现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释放先进数字生产力,需要在各行业建设“行业特色数字底座”实现数字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

  上海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院长任吉表示:“如果说交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连接枢纽,算力网络等‘新基建’,就是数字经济的 ‘高速公路’。”

  任吉说,数据要素海量的处理需求,需要加速数字底座建设,如:公共智能算力中心、陆海空天一体化网络体系、“云网边端”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全社会各行业发展也需要数字生产力。在数据供给侧+需求拉动侧两方面、双轮创新驱动下,新的产业空间可期,即依托“云、网、边、端、智、链”等数字新基建,建设打造各行业“全要素感知体系”、“行业数据空间”、“操作系统”、“数字孪生平台”、“智能应用市场”等全栈式的“数字底座”产业新生态。

  中国信通院日前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发展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转变。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 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

  作为新基建之首,5G是其他新基建领域——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的信息联接平台,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也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我国已建成了170万个5G基站,是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SA)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5G用户也达到了4.28亿户,占全球的50%。我国的算力基础设施总规模位列全球第二。

  另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3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3000亿元,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1.2万亿元,将累计带动相关投资超过3.5万亿元,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超过8万亿元的新兴消费,形成万亿级5G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

  5G规模应用要共建产业生态

  作为现代社会的“数字底座”,以5G为基础的各项技术已经同水电一样成为基本存在,而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的生活?

  根据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20愿景,主要有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物联网通信(mMTC)三大场景。

  中国电信相关专家在现场表示,在5G应用公众用户侧,主要是大带宽、低延迟的云游戏、云主机等云端应用,以及xR等超高清移动视频应用;而在政企用户侧,已经发掘出工业、矿山、港口、医疗、金融、城市治理等多个场景,目前正在有序推广中。

  作为产业数字化的关键,“5G+工业互联网”已经在制造业领域持续推进。

  同时,以AI、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了实际运用。

  例如,在全国首个智慧港口——上海洋山港码头,“5G港机远控”已实现港机的远控。

  在“5G+北斗”高精度定位加持之下,不仅在上海洋山港经东海大桥到芦潮港堆场约42公里路段,可以实现集卡编队自动驾驶,即便在较为复杂的作业环境下,车辆也可在15秒内自动完成货物装卸,同时自主规划路线精准运输到指定地点。这提升了东海大桥通行能力,释放了洋山港的吞吐潜力,洋山港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智能驾驶”的智慧港口。

  “在港口部署5G专网覆盖,通过5G实现高清视频的上行和控制命令的精确下发,1名远程控制人员可操控多台龙门吊,提升安全和效率;开展智能理货,通过上行的大带宽、MEC边缘云、视觉AI的智能处理,实现箱号自动识别、箱体残损鉴别、箱位判断,提升作业效率。对破损箱号实现95%以上的识别率。”上海移动的专家介绍。

  在数据更为丰富的智慧城市中,“万物互联”的物联网通信应用场景随处可见。

  上海联通的专家表示,近几年,疫情、大水台风等突发事件,也给超大型城市带来很多风险。而对于这样的应急事件,“数字”就能发挥实时性、随时随地的优势。

  “5G的超大链接功能,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同时AI作为新型生产力,为数据价值释放提供了智能化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及AI等技术,做趋势分析、辅助决策,防患于未然,有了数字化手段之后,城市管理就有新的武器,这个武器能够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的干预和预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使得城市这个巨系统有了触觉、嗅觉和听觉,为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管理带来更多高效和更多温暖的应用。”上海联通相关人士表示。

  5G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

  网络规模部署已告一段落,5G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有哪些难点需要攻克?有专家认为,5G行业应用在深度应用上还有所欠缺,行业标准亟待系统化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强调了推动5G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我国构建了一个相对其他国家更完整的5G产业链,但在一些关键核心环节,有短板。“国际产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各界在关注进一步深化5G建设和应用的同时,能够更多聚焦于5G生态建设,以增强5G产业链生命力。”

  在邬贺铨看来,5G工业应用个性化门槛较高,需要ICT企业和传统工业企业紧密合作才能推动5G在工业场景真正落地。

  “5G部署已告一段落,下一阶段的重点是发展行业应用,释放5G红利。而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一个重点就是行业标准的系统化建设。通过标准建设,实现数据贯通,并破除生态壁垒,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中国电信相关专家说。

  上海移动的专家也强调了行标制定的重要性。她说,垂直行业从个性化示范项目打造到普适性应用规模发展,需要的是在垂直行业锚定最需能级提升的某些细分领域,优先聚焦刚性需求的第一梯队业务场景,推动5G行业应用标准制定。“5G应用的产业协同也是规模化的应用落地的关键,如果没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短板理论所提到的短板,将是制约行业全面升级的瓶颈。”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