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5G基站数占全球30%!中国联通与腾讯京东阿里百度续签合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21





图虫创意-1066784664328601725.jpg

  12月20日,2022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开幕。会上,中国联通与腾讯、京东、阿里、百度4家战略投资者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联通总经理陈忠岳还在会上发布了5G精品网、宽带精品网、算力精品网、政企精品网四张精品网方案。

  大会消息显示,中国联通已拥有117万个5G基站,占到全球30%左右,累计打造1.2万个5G规模化应用项目,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加速推动5G应用从“样板间”向“商品房”转变。

  续签战略合作

  2017年,中国联通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示范企业,成功引入腾讯、京东、阿里、百度等战略投资者,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五年来,中国联通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在业务、产品、渠道、终端、资本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2022年,在与腾讯、京东、阿里、百度上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期满之际,中国联通与4家战略投资者全面开展新一轮合作,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高品质生活、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智慧运营、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双方能力优势,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实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提供新引擎。

  云业务收入强劲

  12月20日,在2022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表示,联通云全面升级后,树立了“安全数智云”的品牌形象和良好口碑。今年以来,联通云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40%,全年收入将突破300亿元。

  刘烈宏表示,将倾力打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算力服务的云计算“国家队”。中国联通将持续加大联通云的研发投入,进一步丰富以联通云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工具箱,推动2023年联通云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家信得过、靠得住、用得好的 “安全数智云”。会上,中国联通全面升级联通云至7版本,并正式发布“格物”DMP平台、“资治”政务大数据平台和“墨攻”安全运营服务平台。

  在此前的业绩说明会上,刘烈宏也强调,今天的中国联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管道运营商”,而是自身就已经先行成为数字化的企业并对外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科技创新公司。“正如‘直尺’量不出‘三维空间’、看3D电影先要戴上3D眼镜一样,不能再用老眼光看电信行业,也不能简单再用延续几十年的用户增长等老指标、老模型来评估电信行业的新价值。”刘烈宏认为,电信行业正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全面升维,估值模型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重塑。

  他还指出:“以当前云计算厂商4到8倍的市销率估值,中国联通仅云业务市值就有较好的提升空间。”未来,联通云将继续释放数字化转型算力引擎势能,将自身的硬实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产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力量,持续为数字中国注入新动能。

  打造四张精品网

  刘烈宏表示,中国联通将坚持适度超前、以建促用、建用结合,坚定不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打造5G、宽带、政企、算力四张精品网。

  在5G精品网方面,当前,中国联通已在全国部署117万5G基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带宽最高、速率最快的5G共建共享网络,实现全国乡镇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行政村有效覆盖。后续,中国联通将持续深化共建共享,加快推进900MHz低频网建设,力争2023年实现全国连续覆盖,人口覆盖率达99%;持续提升5G网络能力,为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等提供小于4ms的超低时延、大于99.9999%的超高可靠网络保障;持续提升5G网络质量,锻造一流网络,为用户提供信号强、网速稳、感知优的5G品质服务;持续提升5G网络体验,发挥多频段、大带宽组网优势,打造全球最快5G网速,提供下载4Gbps、上传1Gbps以上的极致体验。

  此外,中国联通还将打造全光接入、全域千兆、全屋WiFi、全天候服务的宽带精品网;打造超广覆盖、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智能体验的政企精品网;打造算力丰富、运力充沛、算网一体的算力精品网。

  在算力精品网建设方面,中国联通积极构建多级算力供给,算力中心覆盖国家8大枢纽节点和31省,联通云实现200多个城市“一市一池”,MEC节点部署超400个;积极构建运力充沛的算力输送网络,在四大城市群打造低时延圈,在国家枢纽间部署超100G直达通道,提供SRv6低时延专用平面,通过高效的数据流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算网一体化编排调度体系,实现联通云及200多个外部云商云池与算力输送网络的协同编排调度,提供“联接+感知+计算+智能”的算网一体化服务。后续,中国联通将优化算力布局、强化算网调度、丰富算网产品,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算力引擎。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