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实探无人驾驶出租车!北京“尝鲜” 车里车外有哪些一样、不一样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13





  3块大屏,60公里/小时,9个摄像头……中证君昨日在北京现场体验坐无人驾驶出租车是什么感觉。

  10月11日晚,百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即日起,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北京全面开放,北京的朋友们可在海淀、亦庄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站点,无需预约,直接下单免费试乘自动驾驶出租车。

  点对点体验

  10月12日下午三时,中证君来到位于北京亦庄的博大公园乘车点体验试乘。

  除了中证君以外,还有四五位乘客正在等待乘车,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驶入驶出。

  目前,百度开放了13个在法规限定范围内的试乘点,乘客可以在试乘点的范围内选择点对点自动驾驶的免费乘车服务,每辆车同一时间最多可接待2位18至60周岁的乘客。

  下单后,等待了约五分钟左右,中证君预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赶到。

  与普通的出租车不同的是,自动驾驶出租车上端配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S定位模块,周围还环绕着9个摄像头。

  虽然是无人驾驶,但在驾驶位上还是有个安全员。

  中证君怀着忐忑的心情上了车,安全员按动了启动按钮,车辆便向前行驶了起来(由于车内禁止拍照摄像,中证君只能用双眼默默记录)。

  中证君在车内看到,中控台上方和后排两座椅前方,各有一块显示屏。三块显示屏上的动画同步显示了当前车辆运行的轨迹、周围的路况(包括车辆、自行车、行人)等。

  虽然安全员坐在驾驶位上,但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安全员全程脱手脱脚,行驶时速最高为60公里。安全员告诉中证君,除非遇到紧急情况,自己才会人工干预车辆的驾驶。

  “今天就没闲着,一天接了十几单。”安全员告诉中证君,由于今天是北京的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第一天开放试乘,预约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乘客非常多,在亦庄的投放的几十辆无人驾驶车辆都在积极运行。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不时有行驶地车辆在中证君乘坐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周围并线、超车,这辆车都能自如平稳地减速,与乘坐普通的出租车体验感并无明显差别。

  据Apollo官网介绍,Robotaxi具备应对城市各类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能力,自动驾驶级别为L4,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具备360°视野,探测距离为240米,实时控制延迟小于100毫秒。

  2013年,百度在京开启自动驾驶研发测试。2019年12月,百度Apollo获得北京市首批自动驾驶车辆载人测试许可,获颁40张载人测试牌照。目前,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车队在京完成了超过51.9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取得了开启下一阶段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载人应用示范的资质。

  这并非百度首次推出智能出租车服务。此前,百度在长沙、广州、沧州等城市已率先推出百度智能出租车辆应用示范项目。

  千亿级市场待挖掘

  目前,我国正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市场规模将超1700亿元。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2020)》显示,在成本方面,现有自动驾驶与人工驾驶成本基本持平。其中,Robotaxi是使用自动驾驶技术代替人工驾驶员,但受各地政策与技术成熟度约束,目前Robotaxi需配备安全员,成本高昂。根据麦肯锡预测,Robotaxi每千米成本不断下降,与传统出租车成本之间的差距将在2025年至2027年之间达到拐点。

  企业方面,除了百度以外,文远知行、小马智行、AutoX等均已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开展Robotaxi业务。

  文远知行COO张力此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出租车成本结构里,目前司机的成本占据60%左右。如果不能替代司机,Robotaxi的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预计未来三年左右,Robotaxi能够实现在限定区域里的载客运营,这也意味着能够把60%的成本转化为收入,实现单车盈利进而实现商业化。

  从海外汽车厂商推进自动驾驶的时间节点看,2020年或是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量产的关键年份。

  华泰证券指出,2020-2030年是自动驾驶发展的“黄金十年”。由于L3级别自动驾驶量产尚需法规出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AI技术突破才有可能商用化,短期推出L2+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成为国内外车企的首选。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国内合资和自主车企都会加快提升辅助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配置,ADAS产业链和智能驾驶舱产业链有望快速发展。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