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吉利转型科技企业的风标意义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17





  吉利汽车28天闪电过会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正是,此次在科创板首发上市的并非吉利控股旗下的吉利科技集团,而是主营汽车研发生产制造的吉利汽车集团。位列“传统行业”,吉利汽车的科技“含金量”能否达到科创板的高要求?这个答案现在被证实是肯定的。事实上,曾经被定义为整车制造企业的吉利,正在加速向全球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而其背后展开的正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也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轰轰烈烈的升维序幕。

  众所周知,科创板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比照这一定义,吉利汽车的科技“成色”丝毫不输。正如吉利汽车在回应上交所问询函时所言,吉利汽车所处行业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和节能环保行业属性。而此前公布的招股书也显示,吉利汽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研发方向覆盖乘用车重要核心技术及主流科技创新方向,拥有规模庞大的高水平研发团队,获得过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科技奖励。吉利汽车取得的主要已授权专利共计9332件,在汽车底盘、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驾驶和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都拥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吉利转型科技企业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吉利在科创板的上市,对中国自主造车业来讲是个极其重要的行业信号。它标志着造车企业下一个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以驱动方式为主的转型,而是高科技智能互联对汽车定义的重新解构。

  更为重要的是,汽车产业是国家科技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四化”变革趋势下,汽车行业将从“硬件定义汽车”迈向“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将从传统代步工具升级为智能移动终端,智能驾驶、车联网相关应用将加速落地,汽车行业将正式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的重要领域。同时,多种新能源驱动技术让汽车行业节能环保属性日益突出。汽车行业将成为融合多领域前沿技术的重要科技创新阵地,成为众多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领域。

  正是看到了未来汽车场景的颠覆,吉利早已在布局汽车科技的高地。在全球范围内,除特斯拉外,吉利是第二家造车又“造星”的企业,而且吉利“造星”的目的更为明确:构建天地一体化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及通讯系统,且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据透露,由吉利控股旗下时空道宇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预计将于年内完成发射,低轨卫星布局将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可以说造车与“造星”是相辅相成。

  吉利在通讯领域的布局恰恰印证了业界资深专家罗清启对中国汽车工业独特规定性的判断:汽车将成为一个生活中最为复杂的通信产品,也是巨量数据的生产机器,不是“把轮子装在数据上或者是把数据装在轮子上”,我们从通信行业里站起来的巨量的半导体和软件将会被装到汽车上,应该想象欧美日传统汽车的两大经济性可以被我们的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熨烫而平,中国汽车产业完全可以在一个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忖过的空间中崛起。

  吉利正在构建的“智慧立体出行生态”展开了一幅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除开造车和“造星”,吉利还在共享出行、飞行汽车、车联网、锂电池梯次利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碳循环制甲醇等创新商业模式及前沿技术方面均有所布局。其中,吉利旗下的共享出行业务已在全国34座城市上线,累计投放37000辆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项目也已在全球布局进行前瞻研究、工程开发、制造和精益生产,目前已成功开发多辆运行良好的原型机,第一代产品Transition已开放预定,预计在2023年推出新一代垂直起降的商客两用飞机TF-2。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0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排名前十的榜单上,吉利控股排名第六,其之前是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石油、中国航空、中国移动。而此番在科创板上市,也将募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可以预见的是,从吉利转型科技企业开始,中国汽车工业轰轰烈烈的升维序幕已经拉开。而升维需要的不仅仅是打开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打开世界,打开中国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通路。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