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威高骨科IPO:求低估值上市成迷 “商业贿赂风险”A股上市才整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1-06-21





  6月21日,威高骨科(688161.SH)启动科创板上市发行进程,预计募资规模15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关注到,威高骨科为港股公司分拆在科创板上市,实控人陈学利一方面高度控股(超过90%)该公司,一方面引入山东地方国资入股,颇有些“抱大腿”以谋求平安上市的味道。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该公司谋求低估值发行,如此低调,令市场产生诸多怀疑。


  低市盈率发行  实控人巧用资本手腕


  据披露信息,威高骨科初步询价确定本次发行价格为36.22元/股,计划发行股份4141.42万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15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13.82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对比研究发现,威高骨科在本次发行中相当低调,发行估值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和同类上市公司。


  36.22元/股发行价格对应的该公司202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市盈率为26.88倍。威高骨科所处行业为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截至2021年6月16日(T-3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38.47倍。


  与此同时,威高骨科的A股首发估值也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5家可比公司对应2020年扣非后市盈率平均值为46.5倍。


20210621103612369.png


  为何低估值求上市


  从股权机构看,发行前,实际控制人陈学利控制威高骨科90.17%的股份,其中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威高股份控股56.47%。


20210621103721933.png


  值得关注的是,威高骨科绑定了山东财金集团,该公司2019年年底以5亿元入股,持有威高骨科7.04%的股份。


  除了持股关系微妙,威高骨科的业绩表现不俗,这与其低估值发行形成强烈反差。


  威高骨科主要从事骨科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以及骨科手术器械。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公司接近50%的收入来自于脊柱类产品,刚需且颇显高端。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碍威高骨科的业绩增长,尽管该公司骨科领域的临床诊疗量有所下降,但该公司2020年度营业收入为182377.63万元,同比增长了15.87%。


  2021年,威高骨科增长势头仍然不减。1-3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107.98万元,同比增长46.7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121.90万元,同比增长101.5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003.78万元,同比增长106.92%。


  同时,该公司预计2021年上半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加29.8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25亿元,同比增加30.07%。


  股权结构上抱大腿,业绩强,此时低估值发行上市稍显急切,也成为一个谜团。


  A股上市前终止“现金发放奖励”  港股公司如何脱罪贿赂风险


  威高骨科本次科创板上市属于港股公司分拆上市,该公司是威高股份(01066.HK)的子公司。


  在招股书中,威高骨科曾重点提示“商业贿赂风险”。该公司一方面表示,“因所属行业特点,发行人不能完全控制其员工个人与医疗机构、医生及患者之间的互动。”同时表示,“发行人不能完全控制经销商、配送商及服务商等第三方合作伙伴与医疗机构、医生及患者之间的互动。”


  按照威高骨科的分析,如果产生商业贿赂,则可能是政策导致的结果,且是员工或经销商的直接问题。该公司在招股书如此阐述:报告期内,为应对医疗政策的变革以及两票制实施给行业、市场带来的变化,提升市场占有率,发行人存在根据配送和直销模式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发放销售奖金的情形,员工个人可能会试图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以扩大销售规模。


  不过,威高骨科已经对“现金交易事项进行了规范”,2020年停止了赤裸裸的现金奖励。而此前的2017年到2019年,该公司“现金发放奖励事项涉及金额较大,涉及人员较多”。3年中,在“两票制”背景下,该公司基于相应年度各月份配送及直销收入的一定比例(15%、14%或12.5%)为基准,分别发放销售奖金3031.33万元、5668.43万元和4356.82万元。


  为何A股科创板上市前整顿和规范?此前作为港股上市公司时,面对商业贿赂风险就可以明目张胆吗?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