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龙大肉食募资15亿元拓展养猪业务 募投项目面临多重风险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8-07





360截图20200807100713591.jpg

  8月6日,龙大肉食(002726.SZ)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该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2.9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其中4.5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余10.50亿元用于“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龙大肉食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此次非公开发行,龙大肉食的资本实力与资产规模将得到提升,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有助于提高该公司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促进其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此次募投项目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提升生猪出栏规模优化资产结构


  经过多年发展,龙大肉食已形成集种猪繁育、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食品检验、销售渠道建设和进口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发展模式。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使得全国生猪产能大幅去化,因此生猪供应持续紧张,进入2019年后生猪市场迎来了新的需求增长期。随着商品猪市场价格上升及生猪产业景气度上行,龙大肉食及时把握生猪产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布局市场、加大投资,从而快速提高市场份额,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2020年7月,龙大肉食完成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9.50亿元,主要投资于安丘市石埠子镇新建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项目。但该公司的生猪养殖规模相比于屠宰能力仍然有一定差距,此次非公开发行的募投项目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总投资为12.14亿元,其中建设投资8.92亿元,生产性生物资产投资1.83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38亿元。该项目将由莱阳龙大新建年出栏33万头商品猪项目、莱州龙大新建年出栏33万头商品猪项目两个子项目构成。


  莱州龙大新建年出栏33万头商品猪项目达成年可实现营业收入为6.18亿元,年净利润为1.32亿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5.70%,投资回收期为5.41年。莱阳龙大新建年出栏33万头商品猪项目达成年可实现营业收入为6.18亿元,年净利润为1.36亿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8.10%,投资回收期为5.18年。


  上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龙大肉食进一步扩大自有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规模,使养殖与屠宰加工向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该公司扩大从生猪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到终端销售的猪肉食品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也将进一步提升龙大肉食生猪出栏规模,从养殖端来看,配套销售给龙大肉食内部屠宰及肉制品板块的生猪规模将增加,从而提升该公司屠宰业务的产能利用率、盈利能力;从屠宰及肉制品端来看,更多原料来自于公司内部将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龙大肉食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该公司因冷冻肉战略备货策略和进口贸易板块快速发展等对资金需求量很大,虽然公司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贷款等债务融资方式解决部分流动资金需求,但债务融资规模的不断提升将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支出,减少当期利润,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此次募集资金中将有4.5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从而有助于缓解龙大肉食营运资金压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该公司经营业绩。


  募投项目面临多重风险


  虽然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优化龙大肉食各环节产能配置,扩大生产规模,对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上述项目的风险仍不容忽视。


  据悉,山东新建年出栏生猪66万头养殖项目的盈利能力受市场竞争、未来市场变化及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此外,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非洲猪瘟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的特点。若募投项目投产后,由于项目实施区域发生疫情或公司疫情防控体系实施不力等原因导致募投项目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将对募投项目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出现亏损。


  龙大肉食产品销售价格变动与生猪采购价格变动呈现正相关性,但受到定价政策、消费者承受能力、竞争环境等因素影响,该公司冷鲜肉和熟食制品的销售价格调整相对滞后于生猪采购价格变动。生猪采购价格持续上涨会导致龙大肉食冷鲜肉和熟食制品毛利率下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将导致养殖环节和冷冻肉盈利下滑,下跌幅度过大将出现亏损。因此,未来生猪采购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如龙大肉食不能及时适度调整产品价格并保持合理存货规模,该公司便存在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的风险,从而影响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将对龙大肉食非公开发行事项的后续进展,以及该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予以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