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上半年净利润腰斩 东吴基金与上银基金成“折腰兄弟”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8-25





  随着近期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部分作为股东的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也相继出炉。截至8月23日,已有8家机构的上半年财务表现浮出水面。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在股市向好、推动市场资金入市的上半年,部分基金公司大举吸金,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步提升。但同时,却有东吴与上银两家基金公司出现净利润缩水甚至腰斩的情形,成为“难兄难弟”。


  8家基金公司运营数据曝光


  8月22日,国海证券披露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旗下子公司国海富兰克林基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171.49万元,净利润达到6117.4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超三成,达到32.94%和37.16%。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统计信息显示,截至8月23日,已有8家公募基金先后披露半年报数据。整体而言,5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同比提升,万家基金和红塔红土基金更是实现翻倍;其余三家基金公司则出现了净利润下降。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上半年,万家基金实现净利润9677.08万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08%,增幅在目前披露的8家基金公司中居首。红塔红土基金和长盛基金紧随其后,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904.76万元和3464.79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8.83%和59.15%。


  业内人士称,基金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变化主要受相应时间段内管理规模的增长和下降影响,如果某一时期基金公司的规模出现明显缩水,则营收净利或表现不佳。同时,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结构若出现变化,也可能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万家基金旗下管理的公募基金总规模约为1420.41亿元,同比增长54.39%。其中,混合型基金规模同比翻倍,其余各类产品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而同期上银基金公募业务管理规模则约为592.6亿元,较2019年上半年末的659.78亿元下降了10.18%。另据股东上海银行半年报披露,近一年,上银基金的管理资产总规模也从1105.94亿元降至775.64亿元,缩水近三成。


  东吴基金与上银净利润腰斩


  三家基金公司净利润呈现负增长的基金公司,包括券商系公募兴银基金、东吴基金,以及银行系公募上银基金。其中,东吴基金和上银基金2家净利润腰斩。


  8月21日晚间,东吴证券披露了半年报,得益于投行、自营业务发力,东吴证券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均实现30%以上增长。东吴证券半年报还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东吴基金管理的资产总规模437.95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119.25亿元,专户资产规模285.73亿元,子公司专项资产规模32.97亿元。上半年,东吴基金实现营业收入8929.02万元,净利润587.57万元。相比去年同期,东吴基金营业收入下滑18.28%,净利润下降52.54%。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东吴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47.12亿元,同比缩水超40%。


  数据显示,东吴基金至二季度末份额仅余百亿出头,且公司数年未发行新基金,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东吴基金与今年新基金发行的火爆氛围完全无关,东吴基金深陷规模、份额持续缩水的窘境。东吴基金旗下货币基金份额已由2018年二季度末的244.01亿份减至今年二季度末的72.14亿份;旗下债券基金份额由2018年二季度末的11.45亿份一度增至2019年二季度末的49.27亿份,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债券基金份额再度缩水至12.23亿份的水平。


  上海银行8月22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54.12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31亿元,同比增长3.90%。而上银基金总资产为11.35亿元,净资产为10.08亿元,管理资产规模为775.64亿元,其中,非货币公募业务规模271.42亿元。报告期内,上银基金实现净利润0.49亿元,与去年同期净利润1.30亿元相比,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下降超60%。


  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上银基金有关负责人没有太多说明原因,而是表述了今后的战略。“目前,正逐步重点布局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纯债基金,以及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基金等固收+产品。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权益投资能力,加快完善权益类产品线布局,凸显业务创新,不断提高权益类产品在总资产管理规模中的权重。”上银基金称。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