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三个月分红四次 中欧基金“老将”曹名长打的什么算盘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10-13





  10月12日,对中欧恒利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中欧恒利三年定开)的持有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现金红利发放日(选择现金红利方式的投资者的现金红利款划往所在销售机构账户的日期)。此次分红的除息日是9月29日。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这实际上是该基金的近三个月的第四次分红。如此高频率的分红,说明了什么?


  三个月分掉9.45亿元


  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观察,7月份,中欧恒利三年定开“一口气”分红了两次。分红之后,基金净值大幅回落至面值附近,到7月底时净值报在1.0180元。


  7月14日,中欧恒利三年定开发布公告,该基金截至基准日(7月3日)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的分红比例计算的下属分级基金应分配金额18351.36万元,每份派现金0.0247元,权益登记日为7月16日;7月21日,中欧恒利三年定开进行第二次分红,分红额为40691.41万元,每份派现金0.0547元,权益登记日为7月23日。


  8月18日,中欧恒利三年定开进行了年内的第三次分红,分红额为19591.21万元,每份派现金0.0262元,权益登记日为8月20日。


  9月25日,中欧恒利三年定开进行了年内的第四次分红,分红额为15816.49万元,每份派现金0.0211元,权益登记日为9月29日。


  统计显示,仅仅三个月内,中欧恒利三年定开合计分红总额达到了94450.47万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中欧恒利三年定开分红条件主要有三:一是基金收益分配后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即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基金份额净值减去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二是每一基金份额享有同等分配权;三是当基金份额净值达到或超过1.2000元时,且该自然年度未进行过收益分配,则本基金必须进行收益分配。实际上,中欧恒利三年定开的累计单位净值距离1.2000元还有较大距离。也就是说,这几次分红,都是基金经理主动而为。


  曹名长打的什么算盘


  这四次分红力度可谓十分巨大,分红后,基金净值快速回至面值附近。截至10月12日,基金净值为0.9841元,而累计净值为1.1108元。作为一只定开基金,中欧恒利已封闭运作2年零11个月,从前两年表现看,压力较大,业绩平平,但近期业绩开始有所发力。有猜测,大比例分红或是为了安抚部分渠道的投资人。


  现任基金经理是曹名长、沈悦,其中曹名长为三星级基金经理,累计任职时间13年又297天,现任基金资产规模122.61亿(13只基金);而沈悦是位新手,该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已于7月底解聘基金经理卢博森,同时增聘了沈悦加入管理。据公开资料,沈悦于2015年5月加入中欧基金,在此之前,他曾在建设银行天津市开发分行担任会计柜员。加入中欧之后,历任研究助理、研究员和投资助理。今年5月份,沈悦被3只基金同时增聘为基金经理。有意思的是,这3只基金也均有曹名长的身影。


  有市场质疑,基金业绩不给力,实际上是曹名长的又一次投资失误。二季度,曹名长将港股周黑鸭提升至头号重仓股,但该股票在7月份反而下跌了5.9%。同期,此前一直获重仓的复星医药,A股股份直接从重仓股里消失,H股股份占比也有所下降;但该股票在7月份表现极为出色,A股股价大涨85%,H股股价也大涨43%。据了解,上一次曹名长出现此类“失误”是在猪肉股双汇发展上。2018年,双汇发展一直位列中欧恒利前三大重仓股,但股票在2019年上半年被大幅减持,到年底更是彻底被“除名”。而从双汇发展这两年多股价走势看,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好是公司股价“起飞”的主升浪,不巧的是,此时曹名长提前“下车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认为,中欧恒利三年定开有着不小的业绩压力,并且对于曹名长而言,由于新加入的沈悦管理经验有限,所以在该基金打开封闭前的最后1个月(该基金2017年11月1日成立,封闭期三年),各种压力还是会主要落在他的肩上。二季报显示,中欧恒利股票仓位为98.75%,其中A股股票仓位为65.84%,港股股票仓位为32.91%。前十大重仓股里,港股股票占比也超过一半。但近期在A股凌厉上涨时,受困于海外股市表现乏力,与国际市场关联度更高的港股也表现平平。


  实际上,接下来的短短半个月,曹名长一方面要考虑业绩回报,另一方面还要为基金打开封闭期提前做流动性上的准备。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