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易瑞生物IPO奇观:实控人海关工作身份成谜 关联收购为实控人还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11-10





360截图20201110092010033.jpg

  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瑞生物)创业板上市申请于9月22日获得通过,截至目前暂无最新进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研究发现,易瑞生物新冠产品在西班牙出现风波后,该公司体外诊断产品出口按下暂停键,何时恢复尚难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易瑞生物实控人朱海曾于2004年10月至2010年4月任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但深圳海关人事处出具的证明称:“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工作期间,朱海同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也不属于参公管理人员。”那么,朱海以什么身份在深圳海关工作时间长达5年多?


  此外,易瑞生物收购实控人朱海旗下检易网络、海瑞鉴定两家公司股权,价格均为1元,这两家公司都未实际开展业务,收购后,一家净资产为负,另一家注销,收购行为颇显诡异。


  产品质量出波折  体外诊断产品出口暂停


  易瑞生物主要产品为食品快检相关收入、体外诊断产品。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食品快检相关收入分别为1.37亿元、2亿元、2.25亿元,占整体收入比分别为99.48%、97.75%、93.91%。体外诊断产品主要为原有检测产品、新冠检测产品。同期,该公司原有检测产品收入分别为71.38万元、460.54万元、1455.73万元,新冠检测产品收入均为“-”。


  2020年疫情爆发后,易瑞生物的新冠检测产品曾大举出口,但在西班牙产品质量纠纷事件后,公司体外诊断产品暂时受限无法出口。


  2020年上半年,易瑞生物新冠检测产品收入为5148.34万元,均来自境外客户。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公司销售新冠检测试剂及仪器收入中,向境外客户A销售金额为4733.35万元,向INTERPHARMA S.A .西班牙、SN Medical Services LP加拿大、Ministry of Health of Georgia格鲁吉亚、Chemopharm Sdn Bhd马来西亚销售金额分别为191.49万元、180.53万元、23.04万元、19.94万元。


20201110094834929.jpg


  2020年2月,海外疫情爆发,国内防疫物资开始大量出口,在此背景下,为保障中国出口物资的产品质量,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20年3月31日、2020年4月25日分别发布了《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2020年第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2020年第12号),除前述政策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由于易瑞生物出口西班牙的新冠检测试剂陷入了舆论风波,同时前述政策对出口物资管制调整,公司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出口暂时受限,若此限制不能尽快解除,则公司正在向海外开拓的体外诊断业务将受到不利影响。


  3月底西班牙新冠产品质量纠纷事件发生后,易瑞生物停止出口新冠检测试剂及其他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


  易瑞生物体外诊断产品可分为新冠检测产品和非新冠检测产品,其中新冠检测产品是在2020年新推出的产品,目前无法出口,若想出口需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防疫物资出口质量监管的公告》(公告2020 年第12 号)规定申请出口“白名单”。对于其他体外诊断试剂,由于西班牙事件对该公司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易瑞生物已暂停出口其他体外诊断试剂,该种限制何时解除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在西班牙产品质量事件后,易瑞生物于3月27日发布声明称,由于西班牙当地疫情严重,西班牙卫生部在与公司协商并结合当地时间3月26日下午的验证数据后,决定更换新批次产品,并继续履行与易瑞生物的合作,要求公司按时交付相关产品。


  易瑞生物进一步表示,前述事项的出现,不排除因验证时的操作流程、病人病历、采样等事项导致结果偏差的可能,公司已责成内部人员制作了相关产品操作视频及详细的操作说明卡,并明确要求客户需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进行产品验证。如有最新进展,公司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但截至目前,易瑞生物官网没有出现上述事件的更新情况。


  高持续增长遇阻


  易瑞生物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的营业收入,相较于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62%、16.71%和57.45%,公司营业收入在近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该种高增长短期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易瑞生物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体外诊断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增长,但扣除该部分收入后,公司收入同比下滑,在体外诊断产品出口业务恢复时间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公司高业绩增长势头将难维持。


  目前新冠疫情尚未完全得到控制,如全球疫情无法在短期内及时缓解,易瑞生物食品安全相关业务存在下滑的风险,2020年1-6月公司食品快检相关产品收入为7768.95万元,上年同期收入为7883.63万元,同比下滑1.45%。


  实控人多年深圳海关工作身份成谜


  易瑞生物申报材料显示,公司实际控制人朱海,自2004年至2010年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工作。


  问询函质疑,朱海2010年担任易瑞有限董事长并于2011年受让股权成为易瑞有限股东的合规性,是否存在被处罚风险,是否构成本次发行上市的法律障碍?


  本次发行前,易瑞控股直接持有易瑞生物1.5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41.94%,系公司的控股股东。朱海、王金玉夫妇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总数2.62亿股,占公司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比例为72.86%,系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中,朱海直接持有易瑞生物17.44%的股权,通过易瑞控股、易凯瑞、易达瑞间接持有易瑞生物25.98%的股权。


  资料显示,朱海生于1973年,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2002年至2004年在第一军医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获得副研究员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2004年10月至2010年4月,任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检中心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任易瑞有限董事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根据深圳海关人事处出具的证明:“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工作期间,朱海同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也不属于参公管理人员。”


  保荐机构及易瑞生物律师认为,朱海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也不属于参公管理人员,其投资易瑞有限并于易瑞有限任职时已自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辞职,其投资易瑞有限并于易瑞有限任职不存在违反《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


  那么,彼时的朱海,以什么身份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现深圳海关)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工作了5年多时间?


  看似便宜的关联收购  实则为实控人还债?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易瑞生物收购实控人朱海旗下检易网络、海瑞鉴定两家公司,价格均为1元,这两家公司都未实际开展业务,收购后,一家净资产为负,另一家注销,收购颇显诡异。


  检易网络成立于2015年11月13日,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和开发业务。彼时,朱海、彭帅分别持有该公司股份比例为97.00%、3.00%。2017年5月19日,朱海与易瑞有限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将其持有的检易网络97%的股权转让给易瑞有限,转让价格为1.00元。2017年5月25日,检易网络完成上述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


  易瑞生物解释称,本次收购有利于发挥检易网络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业务与易瑞有限食品安全检测设备软件系统的协同作用,但收购时检易网络尚未开展有序的经营活动,且收购涉及的金额很小,本次收购对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未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检易网络注册资本为500万元,实收资本仅为48.50万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检易网络总资产为1055.91万元,净资产为-200万元,净利润亏损76万元。这也意味着,检易网络不仅亏损,还处于资不抵债的情况,负债金额高达1256万元。


  此外,为扩大资产规模,避免未来可能的关联交易,易瑞有限收购海瑞鉴定80%的股权。海瑞鉴定成立于2015年12月8日,自成立以来未开展实际经营业务。彼时,朱海持有海瑞鉴定70.00%股份。


  2017年5月19日,海瑞鉴定召开股东会,一致同意股东朱海将其持有公司70%的股权以人民币1.00元的价格转让给易瑞有限,同意股东卢和华将其持有的10%的股权以人民币1.00元的价格转让给易瑞有限。同日,朱海、卢和华与易瑞有限就上述股权转让事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同年5月31日,海瑞鉴定完成上述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


  易瑞生物表示,由于海瑞鉴定并未开展实际经营活动,且收购金额小,本次收购对公司业务及财务状况未产生重大影响。


  收购后,海瑞鉴定于2019年10月8日注销。


  易瑞生物收购检易网络、海瑞鉴定时,有无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收购前,检易网络净资产为多少?此次收购,是否为了替实控人偿还检易网络负债?是否损害公司利益?


  针对上述疑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向易瑞生物求证,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