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大数据:出行意愿恢复九成 看国庆长假大家都准备去哪里浪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22





  这个国庆长假出行意愿有多大?

  十一长假来临,你要去哪里浪?

  去长沙体味历史文化、去成都品尝特色美食、去西双版纳感受异域风情、去三亚休闲购物、去西北西南来个说走就走的自驾旅游……21世纪经济报道从携程、马蜂窝、爱彼迎等旅游平台了解到,随着居民的出行意愿恢复至去年的九成,被疫情禁锢了的人们正准备来场大撒欢,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这个十一长假对旅游目的地展现出不同偏好。

  出行意愿达八成长途旅行受偏爱

  8天长假即将来临,国民出行意愿如何?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0》,第三季度游客出游意愿达80.2%,同比恢复九成。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国内航空客运市场加快恢复,8月共完成4535.1万人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八成以上,并超过今年1月份。铁路方面客流也不断回暖,8月份发送旅客2.49亿人次,较7月份增长20.29%。

  疫情之后,经历了跨省游解禁、目的地营销展开、铁路航空逐步恢复等多重预热后,十一假期迎来旅游利好。根据马蜂窝旅游平台的出行订单来看,今年国庆黄金周的第一个出游小高峰将在9月26日提前开启,出行峰值将在9月30日和10月1日到来,也有部分旅客选择10月3日出行。

  请4天假凑够12天,或就利用8天假来一场长途旅行,受到不少旅客的偏爱。爱彼迎预订数据显示,8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旅行在今年国庆节占比大幅提升,1600公里以上的超长距离旅行占比增长最为迅猛。

  最热目的地长沙、成都榜上有名

  逛岳麓书院、看橘子洲烟花、品尝特色美食、体味锦里古韵……长沙和成都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爱彼迎搜索数据显示,长沙连续两年蝉联国庆假期热搜榜首,重庆、成都位居第三、四位。马蜂窝的中国年轻游客最关注的国内游目的地榜单上,成都、长沙均榜上有名,分别位列第一、五名。

  作为传统旅游热点城市,长沙和成都地区既拥有马王堆等历史文化景点,又坐拥都江堰等自然美景,尤其是近年来因夜间旅游热已成为“网红城市”,一些热门景点更是成为打卡胜地。在2020国庆黄金周热门景点榜单上,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高居第一,锦里和都江堰分别位列榜单第九位和第十二位,长沙的橘子洲景区排行第五。

  免税购物+高端休闲游三亚热度上升明显

  三亚成为热度上升最明显的目的地。爱彼迎、马蜂窝的搜索和预定数据都表明,相较去年同期,三亚热度上升明显,万宁搜索量也较去年激增4倍以上。根据吉祥航空的国庆长假预售情况看,除了上海和南京两个枢纽机场,三亚、西安、无锡、丽江、成都、贵阳、重庆预计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其中三亚航线的客座率增幅尤为明显。

  海南三亚、万宁等地旅游的升温跟当前海南岛实施离岛免税具有很大关系。由于国外旅游受限,加持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的海南,成为购买免税品的“天堂”。海南7、8月份的离岛免税业绩显示,83.2万人前往免税店消费,同比增长54.77%。除了买买买,三亚的高端休闲游项目也吸引了不少旅客。携程的数据显示,由于高端消费游客聚集,娱乐、运动方面的飞行明显增长,7月三亚通用飞行12583架次,同比增长620%。三亚亚特兰蒂斯酒店10月前2天的总统套房目前在携程平台已经售罄,最低房间价格4888元/晚。

  玩转十一,个性旅游去西北西南

  金秋时分,去西北西南探索别样风景。根据携程数据,西北、川藏旅游路线明显升温,“中国版恶魔之眼”、“中国版66号公路”、“中国版马尔代夫(青海的东台吉尔湖)”等景区被挖掘。截至9月10日,西藏、青海、海南、甘肃和云南在去哪网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排名top5,其中拉萨、日喀则、西双版纳、楚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倍/2.6倍/2.7倍/1.9倍。

  挖掘西北西南特色景点的同时,游客们也越来越“会玩”,更强调私密和自由的自驾或租车旅行成为新选择。携程租车数据显示,9月以来川藏地区租车订单同比增长八成,青海火星基地、茫崖翡翠湖及东台吉乃尔湖地区的租车预订量同比增长一倍。马蜂窝旅游大数据也显示,不少中国游客选择自驾前往内蒙古、云南和西部省市开启长线自驾之旅,“国庆自驾游”搜索热度周环比上涨153%。

  不过,虽然从整体看,十一长假给因疫情禁锢的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时机,但还存在一些变数。携程方面表示,受疫情影响,全国主要景区仍执行最大承载量50%限流及提前预约的出行政策将无法满足国庆出行高峰的需求。此外,由于全国多地院校不提倡跨省出游,家庭亲子远程游或将低于市场预期,但大城市周边度假产品有望局部受益。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