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三十二载从头越 上交所励“新”图“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19





  “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今天正式开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成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9日的《新闻联播》,铿锵有力地播送了这则消息。黄浦江畔响起的那记锣声,便这样通过话筒向全国宣告了一个新兴证券市场的诞生。历史的余音也由此穿过32载风雨岁月,在世界范围内激荡出更加响亮的资本声音。

  今天,这里已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平台,从国之重器到科创新锐,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都置身其间,各显锋芒。

  截至2022年11月底,上交所拥有上市公司2159家,总市值47.1万亿元;债券挂牌数2.69万只,托管量15.9万亿元;基金挂牌数612只,市值1.32万亿元;期权挂牌交易合约334个;已发行15只REITs,募集资金541亿元,总市值达572亿元。放之国际重要资本市场,上交所亦稳居锁钥之列,影响力与日卓然。

  守正创新路上,沪市公司的“面貌”,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而日新月异。从国企脱困求解,到“中国制造”崛起,再到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登上时代舞台“唱主戏”。

  改革雄心未改,继续捏塑着上交所下一段旅程的模样: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和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成为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既是上交所盛年之下的决心目标,也是发展途中的路标指引。

  量变促质变:“变”中求进

  数据对比,构成了一部交易所成长史的高度浓缩。1990年开业之初,上交所仅有8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12.34亿元。32年栉风沐雨,目前上交所已发展成为拥有2159家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达47.1万亿元的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

  结构调整,亦是国家经济转型在“资本窗口”中的“中观折射”。近年来,沪市上市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企业的比例持续提升,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占比达到56%。尤其是科创板开板后,半导体产业链、生物医药等公司上市“马蹄疾”。

  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沪市共上市605家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首发融资额近1万亿元,均占沪市新上市企业八成左右。股权融资渠道有力促进了整体产业升级不断演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大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细分冠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除了在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关键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外,沪市公司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光伏产业链、动力电池产业链等新兴领域也初显规模。

  另一方面,资本“工具箱”也为沪市公司的“由大到强”注入动能。中国联通以混改促发展,实现多方面突破;长江电力通过资产重组,巩固“中国最大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水电上市公司”龙头地位;中芯国际借助科创板上市融资,推动企业研发进程,助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资本“添翼”,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在这里丰满羽麟、振翅高飞。

  从最新排名来看,贵州茅台以时间之酒酿出“价值神话”,问鼎A股市值之冠;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等传统巨头,则在绿色转型的“自我革命”中稳坐前十交椅。32年来“翻天覆地”的市值榜单变迁,拓印下沪市公司转型升级的“辙印”。

  与此同时,上交所还汇集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截至12月1日,沪市共有263家央企。今年前三季度,沪市近九成央企实现盈利,超五成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长。

  紧扣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提质增效”成为上交所的持续发力点。日前,上交所制定完成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和倾斜力度,注重发挥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在防范资本市场整体风险中的作用,以推动改善市场生态。

  试点注册制:“生花结果”

  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也是上交所32年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场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运行总体平稳,试点注册制有序运转,改革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市场生态持续优化。”今年7月2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总结科创板开市三年的“成绩单”时说,特别是科创板的包容性、适应性明显提升,“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迈上新台阶。

  截至2022年12月15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493家,总市值6.3万亿元,首发融资总金额近7500亿元,占同期A股市场首发融资总额的40%以上。

  企业数量快速壮大的背后,是产业集聚效应的不断增强,科创板逐步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例,科创板现已汇聚中芯国际、沪硅产业、龙芯中科等81家企业,约占A股同行业公司数量六成,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下游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全产业链。

  不同时代给出不同的机遇和使命,也将不同时代特征的“答题者”送上历史舞台。据统计,当前超六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是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超三成科创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项目,近五成科创板公司参与国家重要科研专项。

  科创板不仅为科创良种引来资本“活水”灌溉,还不断催生制度硕果自改革“沃土”结出。设立以“预计市值+”为基准的多元化上市条件,一大批在原有制度下无法登陆A股市场的“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不久前,科创板还发布了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指引,进一步增强了制度包容性。

  如今,科创板已拥有45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表决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和19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科创企业;25家央企集团控股企业通过分拆上市等方式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超600亿元;还有12家已在境外上市的公司,选择在科创板再次上市。

  此外,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完善审核注册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承销机制;推出做市商机制,深化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等制度创新,都成为科创板激发市场活力、探索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对于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和注册制改革的下一步“落点”,上交所表示,首先将持续完善制度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其次将继续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升服务创新产业企业能级;同时完善综合型市场服务模式,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制度性开放:海阔鱼跃

  经过32年的发展,上交所市场投资者结构呈现新貌,形成了个人投资者与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外资机构等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的格局。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与初创时以个人投资者主导相比,沪市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流通股市值占比已从2000年的不到2%上升至今年10月底的23.31%。这之中,外资(包括QFII和沪股通)合计占比4.07%,长期资金(包括社保、保险、企业年金和信托)合计占比6.32%。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随着跨境投资制度日趋成熟、渠道不断拓展,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显著提高,成交规模稳步增长。

  当前,外资占沪市日均交易比重近10%,其中沪港通约6%,QFII约4%。沪港通和QFII两套规则互为补充、不断优化,在这个具有高度扩展性的制度框架下,沪港通也日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资本市场开放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与此同时,互联互通存托凭证则为企业跨境融资搭建了统一的制度框架,目前已涵盖英国、瑞士、德国三个境外市场,共计8家沪市上市公司在伦敦和瑞士交易所发行GDR,融资70多亿美元。这也为境外企业到上交所发行存托凭证建立了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跨境资产配置的“工具箱”还在不断丰富。目前沪市跨境ETF产品共47只,总规模超1200亿元。

  在债券领域,上交所开放的步子也在持续向前。目前,境外发行人在上交所发行熊猫债券和“一带一路”债券融资累计超过1000亿元。今年6月,上交所联合中国结算发布专项规则,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开立证券账户参与交易所债券投资,已有数家境外机构从“这道门”进入上交所债券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就是一部渐进式改革史,证券交易所是渐进式改革的产物。”栉风沐雨32载,上交所从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重要经验中汲取能量,以政治性、人民性、专业性为立足基点,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改革方向,按照渐进式改革路径,“扎紧”底线思维,通过增量改革引领,加快存量调整优化。

  今天,上交所迎来了党的二十大后首个“生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秉持守正创新之初心,上交所即将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

  “向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迈进。”朝着这一目标,一张上交所盛年之下再出发的“路线图”已然绘就: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平稳落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优化投资者结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健康理性的投资文化,扩大制度型开放,强化风险防范……成长未竟,步履不歇。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