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股票型ETF资金净流出约百亿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09





  上周A股市场回暖,各主要指数收红。不过,股票型ETF却整体出现超百亿的资金净流出。

  股票型ETF

  上周逆势失血超百亿

  进入11月份,A股暂别此前的震荡调整态势,整体表现回暖,各主要指数上周周涨幅在2.5%-4.5%,股票型ETF却整体出现缩水。

  统计显示,如果不考虑上周四华夏创成长ETF和创蓝筹ETF拆分带来的份额增量,国内市场有数据统计的股票型ETF上周累计份额缩水约70亿份,若以区间成交均价做粗略估计,当周累计失血超过110亿元。

  其中,华夏基金旗下的芯片ETF成为缩水最多的品种,当周净赎回18.12亿份,至208.13亿份,若以1.17元的区间成交均价粗略估算,资金净流出超过21亿元,其中仅11月2日当天便出现了超过11亿份净赎回。而在上月底,该基金份额刚创出历史新高。

  此外,华安旗下的创业板50ETF当周份额缩水5.74亿份,国泰旗下的证券ETF缩水4.6亿份,华宝旗下的电子ETF缩水4.51亿份,华夏旗下的新能源车ETF缩水3.95亿份,华泰柏瑞旗下的沪深300ETF份额缩水3.28亿份,若以区间成交均价粗略估算,上述5只主要ETF合计失血近3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宽基指数方面,除了上述华宝创业板50ETF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分别失血6.45亿元和15.98亿元,易方达创业板ETF、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天弘沪深300ETF份额缩水均超过了1亿份,合计失血20.92亿元,这意味着几只缩水份额超1亿的宽基ETF上周合计失血超过了43亿元。

  不过,也有一些细分ETF品种获得了资金加仓。

  比如,广发旗下的中证军工ETF、南方旗下的证券ETF、华宝旗下的银行ETF、国泰旗下的生物医药ETF和通信ETF当周份额均增加超过1亿份,累计吸金超过12亿。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旗下的创蓝筹ETF上周份额增加21.23亿份,至31.80亿份,华夏创成长ETF当周份额增加12.19亿份,至16.97亿份。不过,这两只ETF的份额增加并非申购赎回而引起,而是基金份额拆分所致。

  行业ETF趁势发展迅猛

  宽基ETF年内缩水明显

  在结构性行情下,年内行业主题ETF发展迅速。

  截至目前,规模过100亿元的16只ETF中,除了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等8只宽基ETF外,另外8只均为行业ETF或主题ETF。

  具体来看,国泰证券ETF今年以来份额增加了173.21亿份,份额增长率达到129.04%,是股票ETF中年内份额增加最多的细分品种。该ETF最新份额已达到300多亿份,规模也超过了365亿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行业ETF,在股票ETF中位居第四,仅次于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

  华夏旗下的芯片ETF今年1月份成立时只有50多亿份,到一季度末时份额已增加至190多亿份,二季度虽然一度缩水至不足130亿份,最新份额已增加至超过208亿份,规模超过250亿元,成为第二大行业ETF。

  华夏旗下的5GETF最新份额超过165亿份,规模超过210亿元,为第三大行业ETF,今年以来该ETF份额增加了88.76亿份,份额增长率为115.29%,不过下半年以来缩水了33.42亿份。

  此外,华宝旗下的券商ETF最新份额超过180亿份,规模超过200亿元,今年以来该ETF份额增长超过126亿份,份额增长率超过220%;国泰旗下的芯片ETF当前份额为129.21亿份,最新规模超过150亿元,今年以来份额增加109.66亿份,份额增长率超过560%。

  值得一提的是,规模百亿以上的宽基ETF中,除华安创业板50ETF年内份额增加20亿份,其余7只年内份额悉数缩水,其中易方达旗下的创业板ETF年内缩水32.66亿份,份额缩水率达33.78%;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内分别缩水23.55亿份、21.71亿份,份额缩水率分别为30.18%和22.04%,此外,华夏300ETF、嘉实300ETF、华夏上证50ETF年内份额缩水均超过10亿份。

  行业ETF火爆的发展势头引来基金公司争相布局。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公示表显示,近期申报的ETF产品中,主要为行业主题类ETF,聚焦环保、智能汽车、科技、光伏、新材料、金融科技、生物、航天航空等。(作者:孙晓辉)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