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塑控”之路如何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2





  2021年新年伊始,塑料污染治理仍在不断加速中,一次性塑料吸管已悄然退市。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的要求,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在治理塑料污染之路上,这仅仅是开始。

  2020年12月28日,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简称油控研究项目)发布了最新报告:《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报告也建议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中远期的“塑控”目标:到2025和2035年,我国家庭塑料消费较2017年分别减少10%和25%。

  塑料工业消耗全球8%的石油

  如果评选一项物品让人又爱又怕,塑料必然榜上有名。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塑料累积消费量约100亿吨,其中,日常所说的传统塑料88亿吨,又有约60%累积在自然环境之中。

  塑料消费造成了全球严重的环境污染。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年,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塑料已经成为“超级垃圾”。

  2020年12月23日,据“科学警告”网站(ScienceAlert)报道,科学家们首次在人类婴儿胎盘中发现了微型塑料颗粒。这也再次向人们发出警告:塑料污染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生产塑料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

  报告还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塑料工业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

  我国的塑料产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产量达到8184.2万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

  以2017年为例,当年全国消费塑料约7600万吨,约54%的塑料被填埋或遗弃。

  报告首次系统量化了中国塑料产品的环境足迹。

  “以应用广泛的塑料聚乙烯(PE)为例,不同品质的PE制造环节的环境影响不同,其中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生产的环境影响最大。每吨LDPE生产的能耗为0.96吨油当量,取用水资源16.6立方米,碳排放2.98吨。”

  报告同时指出,如果仍以目前的惯性模式发展,到2050年,全球塑料生产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预算总额(2℃情景)的15%。

  “中国在‘塑控’——调控塑料生产、消费与后端处理、处置问题所处的情形较全球大多数国家更紧迫。”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表示。

  人均每年“喝掉”0.6公斤塑料

  2021年第一天,北京的李先生在一家自助餐厅用餐时,发现吸管全部变成了颜色鲜艳的纸质吸管。“用起来和以前的塑料吸管没什么区别,但更好看了,关键是环保。”

  事实上,2020年,很多餐厅都已经开始禁用或少用吸管。

  千万别小看一根小小的吸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吸管产量近3万吨,约合460亿根。

  “塑料吸管回收利用的难度很大,基本都只能和普通垃圾一同处理。”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说。

  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报告将家庭的塑料消费分为大宗消费和微消费。其中包含吸管在内的微消费正是“限塑”“减塑”的重点、热点,更是难点。

  据介绍,大宗塑料消费包括快递包装、网络订餐包装、软饮料包装、购物塑料袋等;微消费其中包括吸管、鲜饮品塑料杯、常用文具玩具等等。

  “微消费这部分塑料有相当一部分难收集,易被遗弃在自然环境之中。”曹淑艳说。

  报告指出,据不完全估计人均每年“喝掉”塑料0.6公斤。其中,使用吸管约100支、折合0.1公斤;奶茶、新榨果汁、豆浆等非瓶装饮品按人均年消费50杯估计,消耗塑料0.5公斤。

  “2019年中国有6300万吨的废塑料需要处置,其中回收再利用的废塑料有1890万吨,占比30%。在国际上排在前列,但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废塑料是通过填埋处置的,这些废塑料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将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回收率。”王永刚说。

  近年来,我国对治理塑料污染也是不断加码。

  继2019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意见》发布后,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给出了我国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即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有专家表示,从塑料吸管开始实施禁限,可以向消费者、居民传递非常清晰的一个信号:减少对于塑料制品的依赖,促进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形成。

  通过禁塑“十四五”或可节油2500万吨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李景虹长期关注塑料污染防治,对于“十四五”时期的塑料污染治理,他表示,“希望能加强科普和素质教育,使大家能自觉地减少塑料的使用,从源头减量化,从根本上减少废旧塑料的产生。”

  报告也建议我国“十四五”时期和中远期的“塑控”目标:到2025和2035年,我国家庭塑料消费较2017年分别减少10%和25%。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指出,塑料消费不仅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加速了石油消费增长。我国未来要逐步禁止对环境污染严重、回收困难的塑料产品消费,并对可回收利用的塑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塑料消费实行“限制”与“替代”。在生产和消费两端发力,建立禁止生产的塑料种类目录。

  报告估算,“十四五”时期,通过“禁止、限制、替代”等措施可累积减少传统化石基塑料消费1180万吨,如果算上减量焚烧的贡献,预计可节油2500万吨;此外还可累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相当于35个500兆瓦煤电厂全年的碳排放量。

  报告由此建议未来15年我国“塑控”的总思路:从原料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使用及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环节入手,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改革机制体制,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塑料经济模式。

  报告认为,推动塑料经济从开环的线性模式走向闭环的循环模式,是一场从理念、技术、管理及生产、消费的系统性变革。

  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促进易回收的塑料实现100%回收,提高塑料在经济系统的循环性能,减量发展与平衡发展。

  “应尽快建立从塑料生产、使用,到废塑料收集、资源化利用或处置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王永刚说。

  李景虹还建议,“十四五”时期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再生塑料技术的发展,研发新型可回收的塑料材料。

  “塑料生产和消费的‘禁止、限制、替代’不仅是促进我国石油消费尽早达峰的重要抓手,还对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富强说。


  转自:人民政协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