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技术创新聚焦“三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14





  “如何以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突破低碳发展瓶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上,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俞仁明抛出了一道“讨论题”并强调,这是摆在炼化行业面前的现实和突出问题。多位与会专家就此展开了探讨,其中高值化、精细化、智能化成为屡屡提及的热词。


  开发核心工艺 实现原油利用高值化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魏飞认为,发展以化石能源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技术是未来炼化产业高效洁净利用的重要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李大东建议,炼厂应当在固定床渣油加氢和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的基础上,着重研发催化丙烯技术、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技术、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技术等化工型炼厂成套工艺技术,以及针状焦、低黏度聚α-烯烃、高档内燃机油等高价值特种化学品生产技术,以最大效益、最小代价实现炼厂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提出,实现原油高值化利用,要从炼化副产气中把资源“夺回来”。我国炼厂每年副产干气约1100万吨、液化气约4200万吨、裂解副产物约1080万吨,可通过开发丙烷催化脱氢、重芳烃选择性开环裂解等高效催化技术,将副产物变为可用的化学品。


  摆脱粗放发展 推动产品结构精细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指出,炼化行业的技术发展应从粗放发展过渡到分子层面,即在生产领域发展“分子炼油”,从分子层面认识石油组成及转化规律,实现高效精准的加工过程优化。他还建议,在研发领域开展“石油组学”,在精细分析石油组成的基础上,研究石油的化学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加工性能。企业方面也应实施“分子管理”,提升每个分子的价值,实现“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史君表示,从我国乙烯行业的产能变化来看,炼油产业大量向化工转移后,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产能都将出现过剩。炼化行业不仅面对着“油转化”的结构调整,更要考虑未来如何实现资源向产品的精细化、灵活可控转化。辽阳石化在芳烃产业链上的创新实践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在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对二甲苯(PX)行业后,国内PX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辽阳石化一方面开发芳烃全碳链高效低耗生产新技术,实现“三苯”灵活转化和重芳烃资源的绿色利用;另一方面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特色芳烃产业链,向PX下游发展差异化聚酯,苯下游发展高端聚酰胺。


  “碳中和影响下,炼化产业应对策略要求紧偶联、深加工,辅助流程上要适度冗余、适度离散。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产品市场的渐变与突变,实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向晨说。


  加载信息技术 助力炼化工业智能化


  “我们现在正处在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协同发展为炼化产业带来了重大变革。”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炼化与新材料分公司高级副总经理何盛宝表示,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正在赋能炼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对此,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副总经理刘洁深有体会。她介绍说,SEI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了知识、算法、模型、软件、平台等智能化技术的平台,并打造了自主可控的多尺度、多业务、多功能集成平台系统,形成研发、设计、交付与运行一体化数字工程孪生模式,提升了研发、设计、运维的效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在库指出,化学品智能制造未来应向3个方向发展:一是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表达发展,二是从产物推测反应过程向在反应中实时监测与调控产物发展,三是从实验现象归纳理论向理论预测实验结果发展。对此,炼厂需要推动智能型工厂的建设,构建炼化生产全流程虚拟制造、智能计划调度决策自动化等智能系统,配套相关的工艺装备、检测传感等设施,最终实现炼化工业过程的模式优化与控制。(靳雅洁)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