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转型机遇中国重装寄望体制机制双突破


来源:   时间:2010-04-08





近年来,我国重装企业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可靠性已大幅提高,与国外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许多高端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不少产品已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国产重大装备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是傻大黑粗的印象,不可靠也不先进,许多用户对国产装备仍存担忧。

其实,近年来,我国重装企业得益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装备的提升、研发的重视,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可靠性已大幅提高,与国外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许多高端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不少产品已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

以中国三一集团为例,他们的主导产品几乎囊括了工程建筑机械行业中的全部主流产品,其中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掘进机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混凝土输送泵及泵车产品已联合中联重科全面取代进口品牌,成为国际上最大供应商。

能够把混凝土源源不断送上摩天大楼工地的混凝土输送泵最早出现在国外,但是混凝土泵输送高度世界纪录却是由三一集团技术创造并保持的。2002年9月,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施工现场,三一混凝土泵将混凝土送上了406米的施工层面,打破了国外老牌企业创造的308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10月,有着“中国泵王”之称的三一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492米的单泵垂直泵送高度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很有典型性,在国际港口起重机市场上,该公司的主导产品大型集装箱机械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以其高技术、高质量、高可靠性受到世界港口的欢迎。虽然只有短短17年的发展历史,但该公司选择了一条抓住机遇、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敢于与强手争锋,终于锤炼成港口集装箱起重机领域的世界第一。

近年来,西电的新产品研发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高端成套领域。以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为例,三年内西电成功研制出特高压电抗器、变压器、隔离开关、绝缘子、套管等27种特高压技术产品及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材料,拥有特高压专利40多件,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2008年2月13日,西电研发的世界首台1000千伏、24万千乏并联电抗器一次性通过全部试验,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树立了国际输配电设备制造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此后不到一月时间,西电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容量最大的1000千伏、32万千乏并联电抗器,将容量增大了33%,再次提升了我国输配电设备制造的水平。而更让人引以为傲的是,西电研制的11台百万伏电抗器性能稳定,均一次性通过试验,以至鉴定现场专家拍案叫好:“我们用3年时间走过了国外15~20年的道路,并实现了跨越。”

机床是工作母机,是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机床产品无论是性能还是可靠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如目前齐二机的主导产品已包括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重型数控立卧式车床以及数控多工位压力机等150余种,其中51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90%以上的数控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共生产上述大型设备318台,创世界重型机床产量之最。据统计,现阶段我国重型机床的进口比重已经从过去的70%~80%下降到50%。截至2008年,齐二机已累计生产700余台重型落地铣镗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其中专为国防、军工建设服务的大型产品超过300台。

替代进口、打破垄断

近年来,我国重装企业硬是凭着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实现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崛起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对平抑国内采购价格,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数控产业为例,正因为有了民族的数控产业的起步,才使得国外普及型数控系统的价格在近年来几乎下降了一半。

2007年西电产销突破百亿元时有专家曾表示:“如果这100亿元产品不是西电生产,那么我们国家可能要花上100亿美元,或者100亿欧元去进口这些产品。”以500千伏全封闭组合电器中的间隔为例,1996年我国外购一个间隔需2500万元人民币。经三峡工程技贸结合引进消化后,目前国产间隔不但完全替代了进口,且价格也仅为600万~800万元。可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在平抑采购价格、降低电网建设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鼓集团作为典型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近年来多次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们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对促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地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拿沈鼓人自己的话说:“我们干一台,管他三台!”被称为“国家的砝码”,多年来为国家节约了15亿美元。比如目前进口一套百万吨乙烯三机需要4亿元人民币,而国产设备只需2亿多元,如果没有沈鼓的制造能力,则跨国公司的价格还将上翻。

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报告》中,大型铸锻件和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已被列为制约我国发电设备产业长期发展的瓶颈。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利用自身70多年从事铸锻行业的积淀,尤其是鲜明的技术优势,打破了国外对三峡机组转轮大型铸件的封锁,并在船用曲轴、大型轧机支承辊等高难度产品领域获得突破,有力保障了三峡工程等国家战略工程的顺利进行。

辉煌业绩

从配角到主角中国重装海内外市场无处不在

国产重大装备凭借过硬的本领,夺回一个又一个失守的阵地,在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从配角到主角,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近年来,国产重大装备凭借过硬的本领,夺回一个又一个失守的阵地,在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中从配角到主角,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保证了我国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京奥运等一系列国内外重点工程中,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右岸机组投标中,东方电气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标,最终获得自行设计、制造三峡右岸4台70万千瓦水电机组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同。三峡工程机电设备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用5年时间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特大型水电机组制造30年的差距。

——2006年,北方重工集团专为青海省大型调水工程设计制造的首台硬岩双护盾式隧道掘进机正式下线,直径达5.93米;随后,北方重工又击败多个国外竞争对手,独揽6台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制造合同,创下了国内盾构机国际竞标的历史纪录,改变了进口产品高价垄断的不利局面。

——2009年9月9日,在连接上海世博园区与浦西的打浦路复线隧道工程建设中,隧道股份研制的直径11.22米的“进越号”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凭借其先进的控制导向系统和出色的性能,完成了穿越黄浦江的第一次推进。这预示隧道股份继成功地研发和批量生产“先行号”地铁盾构机后,实现了国产盾构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004年,济南二机床在招标中击败国外众多竞争对手,赢得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2250吨大型多连杆冲压线的合同。2008年4月,济南二机床在国际招标中赢得通用东岳汽车公司42000kN全自动快速冲压线。不仅是国内首条配置双臂快速送料系统的高速冲压生产线,也是第一条在设计、制造过程全面执行欧洲标准的冲压线,其生产节拍可达15件/分,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高速自动化冲压生产线。

与此同时,济南二机床还先后赢得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泰国等客户的2000吨、5000吨多工位压力机,1000吨重型落料线,32000kN大型冲压线等重点项目,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先后成为通用、福特、奔驰、铃木、本田、日产等国际汽车巨头的全球供应商,被国外客户誉为“世界三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

——振华重工公司为中海油集团生产的世界最大的7500吨全回转海上浮吊“蓝鲸号”目前已交付使用。正在设计更大的供开发深海的1.2万吨自航全回转浮吊。2009年7月,振华重工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了22亿美元海工产品出口合同,共涉及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2艘浮吊,是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一个海洋工程订单,打开了海工市场大门。

——2007年齐二机击败多个国际竞争对手中标印度一台重型数控铣镗床,中标价格仅比外方低了几千美元;2008年中标印度BHEL公司两台重型铣镗床,中标价差也很小;2009年又中标两台数控铣镗床,中标价格只比国外对手低4%~8%。在国际重型机床招标实践中,中方与外方的投标价差在缩小,但国产装备中标的比例却在稳步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重型机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结论

科技创新制度是转型升级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制度的突破是重大技术装备转型升级的关键;对重大专项技术研发的鼓励和优惠需要连续性。

第一,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进步显著,技术实力大增。

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批重点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工程中取得了骄人成绩。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既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战略眼光和竞争能力,对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学习和掌握一直保持着敏感和执著,又具有与生俱来的对国家和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它们始终是中国工业最为可靠、最具活力,并为实践证明了的中坚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将肩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二,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虽然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但中国装备工业仍有很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提出要调整过度依赖负债支撑、超前消费的模式,提出再工业化的思路和措施,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并且积极推动世界各国达成对低碳经济的共识,为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给中国工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在国内,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成为发展主旋律。装备工业企业深感靠产能拉动、以性价比在产业链低端取胜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装备工业正在进入以技术进步拉动增长、以自主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特征表现在,产品结构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企业结构从单一产品制造向研发(包括建设基础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与服务(打造国际国内融资、物流渠道等)延伸,技术结构从以学习和引进为主要技术开发模式向兼顾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型。

第三,科技创新制度的突破是重大技术装备转型升级的关键。

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正面临科技创新制度的三个关键突破,因此需要在政策上特别关注。

一是形成高度外溢性和共享性的技术创新机制。搭建国家重大专项技术研发共用平台,对影响重大和长远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前瞻性战略性技术,进行有组织的联合攻关。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提出要调整过度依赖负债支撑、超前消费的模式,提出再工业化的思路和措施,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并且积极推动世界各国达成对低碳经济的共识,为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占领全球经济制高点,给中国工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在国内,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成为发展主旋律。装备工业企业深感靠产能拉动、以性价比在产业链低端取胜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装备工业正在进入以技术进步拉动增长、以自主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特征表现在,产品结构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企业结构从单一产品制造向研发(包括建设基础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与服务(打造国际国内融资、物流渠道等)延伸,技术结构从以学习和引进为主要技术开发模式向兼顾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型。

第三,科技创新制度的突破是重大技术装备转型升级的关键。

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正面临科技创新制度的三个关键突破,因此需要在政策上特别关注。

一是形成高度外溢性和共享性的技术创新机制。搭建国家重大专项技术研发共用平台,对影响重大和长远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前瞻性战略性技术,进行有组织的联合攻关。

二是实现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技术升级创新机制。从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质量可靠性升级、材料科学升级等具普遍意义和带动意义的系列升级,形成精致制造的工业素质,打造国家战略性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鼓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在国家主导下,形成市场化、国际化的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要有一定有效的制度安排。

第四,对重大专项技术研发的鼓励和优惠需要连续性。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能力,是长期积累和持续培育而成的。因此国家相关的产业技术政策需要连续性,在即将到来的国家“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给予充分的考虑,以确保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路线健康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