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成干燥设备发展关键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8-13





  “以前,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多依赖进口,或者简单模仿国外设备,如今涌现出山东天力、天华院、常州范群、常州一步等一大批干燥设备企业,他们开发的干燥设备产品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干燥设备分会第一届产业年会上,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黄鹂表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着力解决创新能力问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改善产品结构,才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挑战大于机遇


  黄鹂对我国2019年上半年全国经济运行状况、能源生产形势以及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概述。她表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呈低速增长波动下行态势,同比增长4.4%;销售收入增速持续放缓,主营收入为8.57万亿元,实现利润4770亿元,同比下降9.94%,经济效益下滑,且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天然气保供设备配套设备、LNG接收站、储气库/储油库等的建设,以及国家对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干燥设备行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


  然而,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却制约着干燥设备行业的发展。”黄鹂表示,有些企业生产作业面积过大、加工设备能力过剩、重复建设现场严重、产品开发趋同化,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无序竞标、最低价中标现象堪忧,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未批先建、多角债务等现象十分普遍,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缺乏商业信誉,营商环境进一步恶化。


  她举例说,在装备国产化方面,仍存在一定阻力,如国产化尚未成为社会共识,不少企业以首台套不放心为由直接拒绝采购国产设备,却对出现问题的进口设备进行多方遮掩,国产设备出现问题则很难得到包容。


  自主创新是关键


  “自主创新是行业生存的不竭动力,也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黄鹂告诉记者,然而当前干燥设备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更是缺乏,“以次充好”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行业要着力补齐创新这一短板,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还要提高产品档次、改善产品结构,才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据中国化工学会干燥技术专业组组长刘相东介绍,2017年我国干燥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为1042.2亿元,其中干燥设备出口总额占行业总产值的3.52%,进口总额占1.36%,行业国际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偏弱。他建议,我国干燥设备行业应加快制定设备安全方面的标准,提升设备质量、功能、应用适应性和国际化竞争能力,推进、落实中小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方案(如设备制造过程,关键共性技术规范化,信息化产品与服务,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的“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会上表彰了山东天力能源T型管式蒸汽回转干燥机、天华院转鼓式压力过滤机等创新产品。其中,山东天力能源自主开发的T型管式蒸汽回转干燥机热效率高达80%以上,比国外干燥装置提高10%以上,替代了进口设备。与相同换热面积的同类干燥设备相比,该设备体积减少40%以上,投资节约30%以上;设备运行成本低,维修方便,干燥介质循环量小,运行动力消耗比传统回转干燥机减少20%以上,干燥尾气排放少、污染少。目前,该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


  高效环保设备需求迫切


  部分与会代表表示,目前,高效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很大,特别是部分技术不够成熟、无法适应新环保标准的设备领域,亟需国产设备填补空白。


  以化工厂含油污泥干化设备为例,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杨成炯表示,我国现有的处理技术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希望我国干燥设备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出更多更适合化工厂含油污泥处理的干化设备。据杨成炯介绍,我国石化行业化工厂水处理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而这种污泥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石化厂每年产生这类含油污泥500多万吨,绝大部分委托有资质的危废处理企业处理(以填埋为主),平均处理费用约5000元/吨,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了解,目前化工厂采用的传统污泥干化处理技术类型主要包括蒸汽喷射干化、薄层干化、桨叶干化三种,通过借鉴市政污泥干化处理技术,增加污泥脱油处理工序,然后进入干化机进行脱水干燥。然而,填埋、脱油、干化处理方式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并且,含油污泥干化处理过程面临多个技术难点,如污泥种类多样、物性差异很大,要求处理工艺、设备适应性广泛;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油气会给设备操作带来安全影响;干化过程中产生的含油、粉尘及恶臭的尾气处理困难。因此,开发适合石化厂含油污泥处理的干化设备,减少污泥体量,降低运输量和填埋量,降低企业危废处理成本,将存在广泛的应用市场。(记者 耿明月)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