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矿企业加快一体化布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18





  2023年以来,受下游市场需求收缩等因素影响,被称为白色石油的锂盐价格“跌跌不休”。4月13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4000元/吨,均价报19.5万元/吨,已跌破20万元/吨这一市场心理价关口。


  锂盐价格何时止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众多锂矿企业全产业链布局进程加速,以提高综合竞争优势。业内人士表示,锂矿企业一体化布局有利于穿越周期,平衡风险,提升盈利能力。


  部分企业调整产线


  锂盐价格持续下探。最新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9.5万元/吨,较去年历史最高点回落近七成。锂盐价格下跌速度和幅度均远超市场预期。业内人士认为,导致锂盐价格下探的主要因素是国内市场需求收缩。相比而言,海外市场锂盐价格持续坚挺,并维持涨势。


  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这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主要受到消费不旺和市场价格混乱引发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等因素影响。1-3月累计零售426.1万辆,同比下降13.4%。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锂价近期在产业链悲观情绪继续蔓延下持续下跌,核心原因在于现实需求偏弱。另外,宁德时代推出锂矿返利计划后,下游厂商多持观望心态。


  锂盐价格不断下探,引发部分企业对产线的调整。“我们的云母提锂产线没有停产,但有减产。这是主动减产行为,等下游市场需求恢复后,生产会恢复正常。”江特电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海外锂盐价格坚挺,不少锂矿公司加快布局海外市场。中矿资源此前表示,为充分发挥公司自有矿产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加拿大Tanco矿山锂矿和铯镏石矿资源,拟投资1.76亿加元建设100万吨/年采选项目。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公司的锂盐产能主要集中在国内。随着公司海外项目陆续投产,预计今后会有部分海外项目的产品销售。


  终端需求有望回暖


  锂盐价格何时止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赣锋锂业独立董事王金本表示,近期锂价下跌主要在于下游出现变化,尤其是汽车厂商竞争激烈,短期内下游厂商去库存所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旺季的到来,终端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考虑到锂资源产能释放速度有限,因此锂盐价格向下空间不大。


  中信证券表示,2023年以来国内新能源车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电池金属价格弱势运行。不过,海外旺盛需求及强势锂价或对国内锂价形成支撑,而国内需求回暖有望带动锂价止跌。


  业内人士认为,锂盐价格止跌的关键在于市场信心。同时,需密切关注成本支撑、产业链库存、供给释放和需求恢复等指标。目前,市场价格已经跌破部分锂盐厂成本,造成部分产线停产、减产,尤其是外采锂辉石矿和云母矿企业首当其冲。另外,云母端因为环保等问题或出现较大力度减产,而锂盐价格快速下跌可能导致部分锂矿项目难以投产。


  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在锂盐价格持续下探的背景下,不少锂矿企业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日前,天力锂能宣布,与叶城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与当地资源方在锂矿山、选厂、锂盐加工厂、锂电池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投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完成500万吨锂矿石采选项目,投资金额10亿元;3万吨锂盐生产项目,投资金额25亿元;10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投资金额25亿元。


  而锂矿“双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更是将全产业链布局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


  赣锋锂业表示,公司将持续提高资源自给率,优化成本控制,加强技术研发,根据市场和订单情况扩张电池产能,完善上下游一体化生态,以应对未来的锂价波动。


  近年来,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和电池回收业务方面持续布局。目前,赣锋固态电池已经形成三元配碳负极的系列产品,出货量达到10GWh规模时成本有望对标液态三元锂电池;另外,重庆赣锋年产20GWh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已于2022年开工建设。


  赣锋锂业表示,目前公司已有7万吨废旧电池回收产能。回收业务的经济效益与锂价、废旧电池成本等息息相关。长期看,公司看好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前景。


  天齐锂业秉持“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的发展战略。天齐锂业副董事长蒋安琪日前表示:“未来五年,我们在充分发挥现有产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将继续开拓上游优质锂资源,扩大锂化工产品产能,拓展下游产业链合作。以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为业务导向,积极联动上下游,力争成为具备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


  其中,在中游锂化工产品方面,天齐锂业表示,在优质资源基地扎实的资源保障下,稳步落实基础锂盐产能扩张计划,力争到2027年达到30万吨左右的碳酸锂当量锂化工产品产能,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同时,公司将继续战略布局新能源材料及包括固态电池在内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关注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领域的投资机会。(记者 李嫒嫒)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