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国际铝加工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10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铝加工行业将如何发展?在传统消费增速下降,新的消费领域尚未形成规模的换挡期,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将如何应对?7月9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年中国国际铝加工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当前铝加工行业运行情况、消费趋势、新应用推广、铝加工技术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对行业影响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和分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陈全训,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敖宏,国际铝业协会秘书长罗恩·耐普,励展博览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岚出席论坛并致辞。滨州市副市长曹玉斌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主持论坛开幕式。


  陈全训在致辞中说,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铝加工产业快速发展,铝材产量和消费量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我国铝加工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装备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展,既得益于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受益于产业链国际化分工的互联互通。2018年,我国生产的铝材约88%用于国内消费,约12%出口国际市场,这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所生产的产品。总体上,我国生产的铝材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使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分享了中国铝加工产业开放发展的市场红利。可以说,几十年来,我国铝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支撑全球铝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陈全训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贸形势,中国铝加工产业也在调整思路,稳中求变,变中求强,努力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遵循经济新常态的内在逻辑。铝加工产量增速下降了,但品种、品牌、质量、服务在不断提升,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围绕智能制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使铝加工产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第二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坚持走低碳化发展路线,产业总体布局更加合理,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更加紧密。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为更加高效、便捷、精准地服务终端市场,正从过去单一材料供应商逐渐转变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三要始终坚持扩大应用不放松,不断加强与下游终端消费的深度衔接,不遗余力地拓展传统消费领域和新兴消费市场,既增加了铝加工产品的有效供给,又满足了下游消费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增添了自身发展活力,也取得了扩大铝应用实实在在的成效。第四要始终秉持开放合作、包容互利的发展理念,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审慎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思维,积极遵循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规则,为维护良好营商环境与市场秩序,贡献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力量。


  陈全训强调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铝加工行业将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认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合作共赢,坚持自我革新,坚持苦练内功,努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行业整体实力,不断推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敖宏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迈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铝加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铝加工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增速放缓,环保事件时有发生,盈利能力不足,原始创新缺乏仍是困扰铝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此,敖宏认为,一要坚守铝加工行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铝集团铝加工始终坚持保障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和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铝合金材料的自主可控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不懈为之奋斗。二要坚持科技、绿色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跨越发展加工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铝加工创新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部分高端铝材还需要依赖进口。在铝合金基础理论、工程化应用技术、高端装备开发等方面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要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绿色生态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铝加工的绿色生态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快绿色、节能的短流程制造工艺开发,降低熔铸、轧制等生产周期、成本和能耗,加强铝加工污染治理,把污染防治的被动转变为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铝的轻质、耐腐、可循环回收的优势,扩大铝在交通运输轻量化、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应用。三要坚定不移打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国铝加工行业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化行业自律,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努力培育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敖宏说,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艰辛同在。中铝集团将与各位同行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共同开创中国铝加工美好的明天。


  罗恩·耐普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国际铝协见证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为铝工业开拓新的应用市场所作出的成就,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当前中国已建成了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网络,并且不断扩大铝在轻轨、小汽车、公交车、货车以及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应用;在建筑行业中,新型模板、人行天桥、室内家居和室内装修都激发了对铝材的需求。他透露说,国际铝业协会(IAI)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国汽车工业铝用量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行业可能会从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发生重大转变,其中的铝用量将从2018年的380万吨增加到2030年的900多万吨,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另外一项关于铝电缆优化性能方面的研究显示,铝电缆的优势越发越明显,将来大有可为。在各应用领域对轻量化、节能环保等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国际铝协愿与大家一并继续让充满活力的铝工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张岚在致辞中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铝加工产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铝加工产业大国,并开始向铝加工产业强国迈进。但随着工铝消费增速的放缓,中国铝加工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渐激烈的同质化产品竞争、尚且不足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加的环保压力,使得企业经营形式更加严峻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增加了中国铝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相信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国国国际铝加工论坛,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清铝行业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形成共识,共同推进中国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曹玉斌在《携手滨州之铝 共创铝业辉煌》的发言中表示,滨州市政府将围绕打造“中国铝都” “世界铝谷”的目标,着力推动铝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产品向高端转变、价值链向高附加值提升,加快打造5000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铝产业向航空航天、军工、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端电子产品等铝材深加工方向发展。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林林、国际铝业协会副秘书长白可、日本铝业协会执行董事田端祥久、 格朗吉斯铝业公司技术和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 雷星湖、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 黄瑞银、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肖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张秀兰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承办方安泰科特别安排了铝加工研究团队五位专家分别就电池箔、贸易摩擦下中国铝出口形势、建筑挤压材、国际铝加工产业新动向、汽车变形铝合金五个话题与参会代表们交流分享了研究观点。


  会议专题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轻金属部主任杨云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主任李宇圣,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熊慧主持。(王慧)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工信部赴山东就电解铝及铝加工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调研

    2017年4月6-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乐江一行赴山东济南、聊城、滨州、烟台等地就电解铝及铝加工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7-04-19
  • 2017年中国铜铝加工材综合产量通报

    2017年中国铜铝加工材综合产量通报

      2017年,包括排板材、带材、管材、棒材、箔材、线材等在内的“铜加工材综合产量”为1722 5万吨,比2016年增长4 5%。
    2018-03-08
  • 中国铝加工行业转型发展亮点多

    中国铝加工行业转型发展亮点多

    近年来,我国铝加工行业着力推进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呈现出不少亮点。一是扩大应用成效显著。交通运输领域轻量化趋势明显,铝合金建筑模板、过街天桥、行李箱、铝制家具等蓬勃兴起,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2018-07-10
  • 我国铝加工业厉害了!

    我国铝加工业厉害了!

    改革开放40年来 ,我国铝工业从高速发展时期转向高质量发展期,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铝工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趋势十分明显,一方面,我国铝加工业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承受外部市场冲击的能力世界首屈一指;另一方面,...
    2018-07-13

热点视频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