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教育内容与现实的三大不对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08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中国概念”“中国道路”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质量作为中国的表现与标志,其制高点自然要锁定在理论、方法、大师、模式4大方向,围绕“中国”字号的质量内容与表现体系,在概念、意识、知识、工具、行为、作风等方面,进行孵化、催化、固化、酵(母)化的“四化”活动,以形成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中国珠峰。在20世纪,世界文明山系的质量主峰是由泰罗先生、戴明博士、朱兰博士为代表的质量巨擘组成的,他们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质量理论、质量方法、质量体系,以及一个群峰竞秀的质量山脉,从而构造并贡献了质量发展的灵魂与工具。
 
  任何思想理论、社会变革的伟大母体都是生机蓬勃的现实。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质量的进步是相当突出的,然而具有质量博物馆特征的现实又是非平衡发展的。面对国家发展由速度型蜕变为质量型的历史任务,这种不平衡的质量状态更为突出,有的内容甚至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瓶颈。
 
  这种非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既有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精神质量3大层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有区域性、内容性、速度性的不平衡,更有观念意识与精神系统层面的空白、错层、错乱、碎片。层次上看,可分为产品质量发展与要求的挑战、运行现实对管理质量的强烈呼唤、精神质量地带的混乱与精神质量理论的巨大空白。
 
  因此,质量水平的高速增长与不时暴露的质量丑闻,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一种令国民不那么舒服的社会经济现象。
 
  作为国家质量的镜子,中国质量教育的尴尬折射的显然不仅仅是质量本身,其主要表现在质量发展跟不上国家发展的速度与节奏,核心问题是被需求牵着鼻子走的质量,需要从被动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蜕变为质量引导、主导我国文明的发展。具体而言,我国质量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3大不对称。
 
  一是质量教育现实与强国目标的要求不对称。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单维度的强弱所能主导,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为5大因素主体的强大,即综合国力的表现,但其根是教育。北宋一朝,经济、文化强大到古代文明的一个高峰,却没能换来汉唐一样的雄阔与强悍,清朝的富庶也没有挡得住英国的坚船利炮;曾经强大的前苏联,经济的短腿与结构性失衡,是其崩解的因素之一;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则是以上5大因素的集体衰变导致。
 
  如果说40年后国家的强弱在今天的小学课本上就能找到,那么20年后国家的强弱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上就有表现。
 
  探究国家的强弱,横向上看是政治的因素,纵向上看,则是物质、知识、精神3个层面的健全性、强弱与增长速度的匹配性。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单项或单层面、多项(非全项)或双层面的丰富与发达,就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国家,健壮就更谈不上。
 
  中国的强国概念显然是全向、全层面的强大。这就预示着在政治等5因素层面上,物质、知识、精神必须走向单项领先、全能领先的包揽。那么,当前的教育现实与强国目标能对称吗?质量是国家的筋骨,质量教育能适应这种历史要求吗?
 
  二是知识空缺与现实发展的不对称。没有理论的强大,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强大。美国能够成为20世纪的全球主导者,超级的理论出口国才是核心因素,因为统治地位由思想和理论知识覆盖并主导。
 
  与之相比,我们需要形成深厚传统文化之上的现代国家理论、世界文明理论、世界战略思想,从而形成教材的必然依托。但问题在于我国理论生产的质量。2017年中国论文发表量42.6万篇,居世界第一,其中有尖端内容,用施一公先生的话说还有“大量垃圾论文”。
 
  教育首先要有内容可教,更要有质量。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成熟的产品质量领域仍有大量内容空间待开发;质量的3大主体是人的质量、组织质量、文化质量,举目全球,这方面的理论还是比较稀缺的;质量教材体系的健全度、质量性,这是涉及到文化质量、管理质量、产品质量3个层面,包括了质量思想、质量管理、质量技术、质量行为、质量结果等内容的学科体系;用质量眼光衡量我国的知识生产,垃圾知识、残次品知识、低级品知识、高级品知识的层次、比例处于全球何种地位?“是大国不是强国”的口头禅要变成“是强国”,需要优质且丰富的知识充足底气。工业文明以来西方话语权体系称霸世界,其他地区只有听的份儿,核心就是思想理论、管理理论、科技理论体系化,辅以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法律等而形成体系。
 
  中国在迈向质量型国家的道路上,对粗放型、数量性、单维性发展的历史已在举行告别式。那么,知识的巨大空缺与现实发展的不对称性是迫切并逼人的。满世界都是中国货,在书架上、线上书店里,有当代中国理论巨著的身影吗?中国世纪扑面而来,商品堆积起来的“中国概念”,如果没有文化思想与知识的灵魂,中国形象、中国内容、中国规则谁认?谁听?谁尊重?思想与理论的缺位,导致一系列匪夷所思、精神失常的社会现实问题。质量尤其如此!质量学、质量经济学、质量文化、质量机制、质量运筹、质量方法等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在哪里?实际上这是空白,而非需求对称的问题。
 
  三是质量教育现状与现实需求的不对称。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完整的质量人才体系,它起码包括了层级、专业两个维度的内容。然而,目前中国除了一所中国计量大学,2914所林林种种的大学群中却尚未有一所冠以质量大学名头的高等学校,而且,截至目前,设置质量院系的不足20个,在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招生名额中,质量专业不超过1500名,每年毕业生不足500人(有10所左右大学的质量专业或院系是近两三年设置与开始招生的,尚未有学生毕业),这种可称为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说明什么?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顶层体系,是国家的人才制造厂、储备库、充电场,天然地具有先行一步的功能,站在国家层面,应该从教育、质量、市场(社会)3方面的交集,建构具有世界制高点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然而,不是中国发展快,质量教育跟不上节拍与步伐,而是发展现实用质量事件、质量丑闻等形式一再地提出了预警、抗议。
 
  高等质量教育,既是播种与繁育人才,又是质量理论、质量知识的研究与生产,还是研究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适应信息文明时代新新人类日新月异的教育要求。如果说院校设置与学生毕业量是显性的不对称,其中,高等质量教育的以上诸种不对称才是关键所在。
 
  国家发展模式存在着路径、内容上相同与差异的4种组合关系,即路径、内容相同;路径、内容不同;路径相同、内容不同;路径不同、内容相同。
 
  由于历史独特性,中国的未来显然与任何既有的路径、内容不会一样,因此,才能形成中国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中国文明。质量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难以匹配,这些内容就像抽去骨骼的肉体,神经失常的生命。那么,质量教育不仅仅要揭示组织(宏观、中观、微观)的质量规律、状态、水平,还要为之造血、塑魂。(项润  作者单位:中国·泰山质量论坛)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标”发布

    日前,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与全世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具...
    2018-02-01
  • “教学质量国标”让高等教育规范前行

    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标”。
    2018-02-06
  • 农村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最短板”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017-03-23
  • 全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课程标准将要出台

    3月6日,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全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宣布:“根据教师工作司的工作部署,今年将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培训课程标准,指导各...
    2017-03-24

热点视频

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 习近平同金正恩举行会谈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