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重在劳、敏于行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5-1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我国劳动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大中小学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加强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以及怎样加强劳动教育这个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这在新中国劳动教育、乃至教育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细读《意见》,亮点纷呈,其中最大闪光点和特色之一,就是通篇贯穿劳动教育重在“劳”的根本思想,并以这一重要思想为统领,条分缕析且系统完整地部署劳动教育措施。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和指出的是,《意见》中所讲的“劳”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是与文化课相区别的“劳”,是注重实际体验的“劳”。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劳动教育原则上,《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教育内涵内容上,《意见》明确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要求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提升育人实效性;在教育目标上,除思想观念等方面要求外,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意见》的上述要求,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首先,它从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现状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精准地回答和解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拨乱反正,迎来了教育和科学的春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时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其推进社会进步的贡献率普遍认同,对脑力劳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认知趋于一致,在此氛围下,无论是青少年学生本身、还是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脑力劳动的重视程度基本不存在问题。相反,对于普通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苦脏累险劳动则比较排斥,在部分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乃至鄙视劳动的现象则颇有滋长,而《意见》明确强调劳动教育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正是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的治病去根的良剂。


  其次,它澄清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内容的一些不同认识。这些不同认识有的是基于社会氛围,有的是出于对学生的较高期许,但有些则是认真的理论探讨。比如自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来报刊发表的有关劳动教育内涵内容的大量探讨文章,就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作出多角度探讨,其中关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指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或是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就占了相当多的篇幅。其实,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造成的,但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有意把两者对立起来,片面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为其轻视、欺压普通劳动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制造理论依据。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劳动教育,就包含要在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彻底清除这些封建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消除脑体劳动对立的观念,培育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新时代我们把握劳动教育内涵内容的基本标尺就是客观实际,就是我们现在青少年对待劳动、特别是普通劳动、体力劳动的态度和劳动教育中的不足与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个面临的最大实际就难免不出现偏差。


  第三,它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和方向。《意见》在强调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同时,进一步规定了体力劳动的基本内容,即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类,而非生产性劳动又分为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要通过实施这些劳动来达到《意见》所规定的劳动教育目标。《意见》的这些规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符合我国劳动教育的客观实际,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这些劳动内容的确定和劳动教育的实施,更为具体地区分了文化课和劳动教育的差别,区分了不同类型劳动下劳动教育的差别,这就使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和方向更加明确,从而克服了以往在劳动教育内容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确保了劳动教育的精准和实效。这里还应指出的是,《意见》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要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这是必要的,是劳动教育的一个突破,必须设计好、实施好,但也需注意的是,劳动的理论教育课程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可任意扩大,更不能以讲劳动代替体力劳动,避免劳动教育的实施走偏方向。


  劳动教育重在劳、敏于行,就是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在内涵内容上重在体力劳动,而且在实施上也必须身体力行。要坚决克服那种仅在课堂上讲劳动,现场上看劳动的现象。《意见》贯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思想和要求,设计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实施体系和路径,除劳动课程外,重点是组织学生实实在在地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坚持日常生活自理,定期到工厂、农村劳动,到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完成一定劳动任务。只有坚持参加劳动实践,学生才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强化责任担当,切切实实地感受、体认到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和尊重普通劳动者。


  敏于行,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大中小学校等各类实施主体来说,就是要行动迅速,不拖拉。要提高认识,从贯彻党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百年大计的高度,来理解劳动教育,增强等不起拖不得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科学规划。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实施层面就是要贯彻《意见》要求,在做好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和讲授的同时,精心安排组织好课外劳动教育实践,要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要创新路径。《意见》虽然规定了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但在新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劳动场所、劳动形式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协同化,由此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形式也必须多样化并不断探索创新新的实践形式。要协同力量。劳动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支持。其中党和政府重视支持是根本,家长协同是关键,社会各界、群团组织的配合是合力,只有各方面力量都动员起来、汇聚起来,才能奏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宏大篇章。要坚实保障。实施劳动教育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除经费保障外,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师资等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平台的开辟和劳动教育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只有把上述问题解决好,才能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要科学评价。劳动教育不能搞花架子、形式主义,而克服的办法就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考评机制,对此,《意见》已经提出了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任务和要求,学校和各劳动教育社会主体应协同配合,切实把这一任务落到实处。总之,做好上述工作是时代要求、百年育人的需要,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坚持劳动教育重在劳、敏于行的正确导向,就一定能谱写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崭新篇章。(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工会研究院教授、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副会长 戴文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学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