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投资进入爆发期:多地布局氢能小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1-10





  在地方政府纷纷布局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也瞄准时机转型,朝氢能“扑了上去”。
 
  有没有可能一方面满足对能源日益增多的渴求,另一方面,又过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有的,那就是使用新能源。
 
  在全球能源行业大变革的背景下,被视作人类“终极能源”的氢能备受青睐。最近一段时间,在地方政府、资本与企业的合力下,氢能源领域投资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10月27-28日,在中德氢能源产业合作发展战略交流会上,广州签下六大项目,项目所涉及领域覆盖氢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板块,广州还将建设“氢能价值创新产业园”。
 
  广东绝非唯一瞄准氢能产业的地区。江苏、浙江、湖北等地也积极布局,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氢能产业集群。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预计,到2030年,我国氢能产业的产值将达到万亿元。
 
  谁能够从这一颇具想象力的行业中,占据先发位置?
 
  多方布局
 
  早在两年前,有投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7年将可能是氢能备受关注的一个年份。如今看来,爆发之势如期而至。
 
  2017年10月27-28日,广州开发区与德国开姆尼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在区内成立“中德能源创新研究院”,以氢能源产业化应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推进双方在氢能领域的合作。
 
  具体承担此项任务的广州恒运企业集团和广东中欧企业合作促进中心还将合作建设“氢能价值创新产业园”,着力整合实现氢能源应用技术研发、中试研发、生产制造、应用示范、综合服务的园区功能。
 
  从研发到人才培养,从制造到应用推广,广州意图打造氢能产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
 
  而在此之前,广东的佛山、云浮等地已经在氢燃料汽车应用推广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东莞也在去年开始筹建“国际氢能产业城”。今年9月7日,佛山还引进了首期投资超百亿级的氢动力研发中心及整车项目。
 
  目前看来,珠三角氢能产业“遍地开花”的格局逐渐形成,但珠三角并不是“一家独大”。在长三角地区,浙江台州在去年年末打造了全国首个氢能小镇,五年内预计总投资将达到160亿元,并培育一批氢能产业的龙头企业。
 
  江苏如皋则是国内最早涉足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如皋市委书记陈晓东在近日介绍,如皋已在国内成为了氢能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如皋氢能小镇也已纳入江苏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即将揭牌。预计今年如皋氢能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此外,武汉在去年提出,力争跻身全国氢能城市第一方阵,打造千亿氢能产业集群。今年5月,大连旅顺口区政府则与光大银行成立12亿元新能源产业基金用以支持氢能源产业建设。
 
  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整体重视程度和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长三角地区有一定优势。
 
  在地方政府纷纷布局之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也瞄准时机转型,朝氢能“扑了上去”。
 
  2016年,深圳佳华利道放弃了此前的纯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彻底转换技术路线,专攻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也由此腾退了厂房。当年6月,公司发布了深圳首台30KW氢燃料电池大型客车。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其位于深圳观澜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公司楼下见到了该款车型,技术人员仍在做进一步的测试、改良。
 
  在被问及为何转换技术路线时,佳华利道总经理欧阳力文表示,锂本身是比较稀有的资源,开采有难度,废弃的锂电池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另外,从能量密度、稳定性能、成本、充电时间等方面来看,锂电池仍然面临很大的制约。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暂时是难以解决的,除非有突破性的进展,要不就转换思路。最终,我们选择了氢燃料电池。”欧阳力文解释。
 
  朝氢能产业“扑上去”的还有资金。9月13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腾华氢能、博石资产签订协议,共同投资10亿元用于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国家电投是五大发电集团中清洁能源比重最高的发电公司,此番举措也被视为在氢能源领域具有标杆意义。
 
  氢能应用场景多样化
 
  无疑,氢能的发展并非空中楼阁。目前,关于氢能产业链,业内已经形成一系列发展图景。不过,近两年地方政府、资本和企业竞相进入,背后的一大逻辑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前景逐渐明晰,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布局。
 
  有分析人士称,汽车正逐渐分为“过去”与“现在”两个概念,也就是传统型汽车与新能源汽车。
 
  卓创资讯分析师房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锂电池、乙醇汽油、氢能等等。从氢燃料电池的相关产业链来看,储氢技术还有待突破;未来需要配套的加氢站,是利用管道运输,还是现场制备,都要经过考量。
 
  房明表示,要真正把制氢、储氢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下来,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从长远趋势来看,莫尼塔研究的一份报告指出,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可在新能源制氢补充发电、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将促使电力、供热和燃料能源系统之间形成相互交叉的应用网络,从而大幅降低氢能的使用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而言,因为涉及基础设施的配套,政策扶持和明晰的规划同样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与氢能源相关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9月20日,上海发布了《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提出于2025年建成50座加氢站,推广乘用车不少于2万辆、其它特种车辆不少于1万辆,在公交、商用大巴、物流车前期试点运行成功的基础上,酌情扩大推广规模。
 
  但华南某地市一位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制氢站、加氢站的环评要求比较严格,当地国土规划部门尚未有相关方面的布局,氢能产业化时机还不成熟,但技术攻艰项目获得了政府鼓励和支持。
 
  与日本等起步早、技术领先的国家相比,中国在氢燃料电池最核心的电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欧阳力文告诉记者,电堆技术是中国制约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最大障碍。
 
  深圳同创伟业清洁技术投资负责人张一巍同样告诉记者,对于氢燃料电池的方向争议已经不太大,大家关注的是,行业什么时候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拐点。
 
  这个拐点指的是技术成熟,产业落地,商业化环境比较完备,张一巍认为或许还需要几年时间。而一旦成熟,凭借汽车处于民用工业金字塔顶端的地位,氢能源带来的将是工业领域的一个巨大突破。
 
  专业机构给出了更具体的预期。2016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按照其路线图规划,到2030年,我国的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元,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200万辆。
 
  转自:21世纪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第六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1)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