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70年——成就篇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0-13





  70年来,轻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轻工人的共同努力,轻工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就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
 
  扩大市场有效供给 实现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历史性转变
 
  我国轻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在旧中国遗留下的一副烂摊子的基础上,艰苦奋斗,迅速恢复生产,通过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组建集体企业等,建成一批骨干企业,为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和“一五”期间,轻工职工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不避艰险,艰苦奋斗,在创业初期就很快设计生产出了新中国自己的“建国瓷”、百吨轨道衡、第一批军用物资,拉出第一根钨丝,生产出第一批荧光灯、第一批铜网、第一批手表、第一批开剥的猪皮,建了第一个甘蔗育种场和第一个酒花基地,还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法”……这些成绩,推动了经济建设,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信心。
 
  从1949年至2018年,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上万倍的增长。机制纸及板纸由1949年的约11万吨增加到11660.58万吨;糖年产量由近20万吨增加到1553.99万吨;原盐299万吨增加到5836.17万吨;塑料制品由2000吨增加到6042.15万吨;自行车由1.4万辆增加到7320.1万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轻工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由单纯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化。
 
  如今的轻工业已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传统行业得到巩固提升、新兴行业得到扶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轻工产品的质量、产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8年,纸浆年产量由1978年的418.7万吨增加到1757万吨;合成洗涤剂由32.4万吨增加到928.5万吨;表由1744万只增加到1.37亿只;白酒由143.74万吨增加到1198.06万吨;家用电冰箱由16576台增加到7876.67万台;房间空调器由223台增加到2.05亿台;家用洗衣机由366台增加到7150.74万台;碳酸饮料由1983年31.98万吨增加到1744.56万吨,等等。城乡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等产品又取代了“新三件”。2017年,我国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冰箱和空调分别是96.7台、98台、128.6台,而1985年仅为48.29台、6.58台和几乎没有。那些曾经一票难求的“自行车券”“洗衣机券”“冰箱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了博物馆,成为见证商品匮乏时期的历史文物。
 
  传统产业焕发活力 确立世界轻工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地位
 
  轻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由解放初期30多个行业发展到目前的45个行业,涵盖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方面,形成门类齐全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体系。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打基础,上规模,抓质量,上水平,调整结构,竞争整合,提升水平等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由生产、经营、科研、检测、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育各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并形成产品配套、生产、物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产要素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正在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出现相关行业之间相互融合,联系更加紧密,机电一体化趋势明显,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活力。如1949年中国缝纫机工业主要以普通家用缝纫机的维修、配套及小批量仿制为主,只有3—5家小作坊,当时产量仅4000台。现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生产国,年产各类家用及工业用缝纫机曾达到1000万台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75%。另一方面,建设和发展了一批新兴行业,家电、塑料、文教体育用品、羽绒制品、化妆品、装饰、礼品等行业产品从多方面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确立了世界轻工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日用陶瓷、灯具、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鞋、钢琴、农地膜、盐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加快创新驱动步伐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只有上海、重庆和兰州3个综合性工业试验所。伴随轻工业的成长,轻工业科研创新体系也迅速发展。70年来,轻工行业已经形成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相应的科研基础设施,不少行业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研究所。如今已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0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8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87个、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个。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改造攻关项目顺利实施,造纸、塑料、发酵、酿酒、制糖、陶瓷、皮革、日化、缝制机械、轻机、家电、制笔等行业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其中,制笔行业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和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笔头精密加工设备;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高效节能加工成型技术和设备,塑料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发泡制备技术;日化行业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油脂乙氧基化物、醇醚糖苷、氧化法AEC技术;制糖行业封闭循环用水技术;制革和毛皮加工水循环利用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电解质材料及相关技术等6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变频空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19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近2000项成果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解放初期的轻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占很大比重。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投入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的开展,轻工业的技术装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偏低。到1979年,我国轻工业的很多设备还是上世纪三、五十年代的,70年代的很少,所谓“三五成群,七十无偶”就是对当时对生产设备的概括。此后,轻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的步伐,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酿酒、制鞋、五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装备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机械化、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国产轻工装备制造水平逐步提高,造纸、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皮革和皮革制品加工等行业装备自主化取得技术性突破,国内市场应用率明显提高,一些装备还出口到世界各国。非木纤维置换蒸煮及其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台(套)10万吨/年非木纤维制浆立式连蒸装备顺利投产;液态食品灌装,食品原料破碎、压榨、萃取、过滤处理,高精尖肉类屠宰加工装备,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全自动高速包装设备,食品高速在线检测设备,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食品追溯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快速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基本满足国内轻工生产需要。
 
  完善轻工标准体系 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轻工业不发达,当时的传统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手工业小商品,品种单一,花色很少,质量粗劣。经过70年的发展,轻工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消费需求,在品质上也有了大幅跃升,质量提升的背后得益于标准工作的助推。
 
  目前,全国轻工业已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9个,分技术委员会86个,委员超过4000人,覆盖轻工绝大部分行业。轻工业现行标准5728项,其中,国家标准2423项、行业标准3215项、军用标准90项。现有轻工检测机构87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
 
  轻工各行业参与编制《轻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落实“中国制造2025”、质量提升规划、“三品”专项行动等国家战略、规划,组织计量规范制修订;提高消费品标准,组织262项国际标准集中转化项目;编制了酿酒、发酵、陶瓷、缝制机械、自行车等重点行业标准;在36个行业2000余项标准中,梳理了轻工军民通用标准目录,编制军品配套产品国家军用标准,为推进军民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编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安全》《玩具安全》等系列标准和一批重点行业标准以及《学生用品安全通用要求》《家用燃气热水器》《儿童鞋安全技术规范》等300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了各类轻工消费品,对产品质量安全指标限量、检测方法、评估流程、评估方法做出严格规范,如乳制品生产标准比欧盟的标准还要严格,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轻工各行业积极参与标准国际化建设,增强标准国际话语权。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6个,担任主席2人、副主席2人、秘书长5人、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50人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75项,发布33项(ISO标准29项、IEC标准4 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余项。这些标准的制定,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支撑。
 
  发展特色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分布很少,边远省份几乎是空白。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初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轻工业持续发展,占据主导地位;中西部一些省份依靠资源、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优势迅速崛起,发展速度很快。中西部地区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中,承接转移作用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特点、市场条件等因素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成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自2001年在浙江省温州市培育出首个“中国鞋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以来,截至2018年,共培育了275个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皮革、家电、家具、五金、塑料、工艺美术等39个行业,涵盖轻工87%的行业,主要分布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产值占轻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有的集群产品生产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如眼镜、钟表、制笔、缝制机械等行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产值分别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0%、86%、73%和55%。眼镜行业的8个产业集群的工业生产总值、企业数、利税、出口均占全国的90%以上。在商务部确定的我国3批17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8批共38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业的共有51个。轻工产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轻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成为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重要载体,成为轻工业以及地方政府深化开放、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创新动力。产业集群还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智能制造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协同创新助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
 
  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构建绿色环保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
 
  解放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期,由于产品稀少、产量不足,对保护环境没有提出要求,人们对环境保护还没有基本的认识。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轻工业发展存在一些污染、低效益的问题。“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轻工业逐渐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通过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编制绿色制造发展规划,构建绿色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为目标,从技术创新入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取得积极进展。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铅蓄电池等行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指标。制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标张,吨皮耗水量降低20%以上,化学需氧量减排30%以上,氨氮排放量减少50%以上;造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吨;铅蓄电池企业由1800多家减少至300多家;照明电器行业汞使用量削减近50%。造纸、塑料、家电、皮革、电池、照明电器、五金、轻机、缝制机械、陶瓷等20多个行业积极推进轻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能耗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措施,促使企业生产绿色节能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造纸、皮革、发酵、酿酒、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电池、照明电器、玻璃、陶瓷等行业,在主要制造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使用、废物排放及产品回收过程等不同层面,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对生产过程“减量化”、产品使用后“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造纸行业废纸回收率和废纸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已经超过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主要的造纸国家。
 
  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轻工产品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
 
  1949年全国轻工产品出口总额仅0.37亿美元,1978年出口创汇21.13亿美元,2018年全国轻工行业商品出口6372.63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5.7%,比1949年增加17223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轻工产业最早向国际化迈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家具、家用电器、日用陶瓷、文教体育用品、自行车、钟表、缝纫机、皮革、电光源与灯具、制笔、乐器、玩具、眼镜、羽绒等行业出口额名列世界前茅。轻工产品在世界贸易量中的比重,小家电占到80%,空调器、微波炉、羽绒服占70%,自行车占65%,日用陶瓷占60%,电冰箱、鞋占50%,洗衣机占45%。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很多轻工商品已成为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近年来,随着轻工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实力的增强,一般贸易比重持续上升。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电池、羽绒等行业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文体、陶瓷、玻璃、工艺美术、乐器、文房四宝等行业产品频繁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G20、APEC等国际活动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轻工中高端产品的风采。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造纸、自行车、饮料、电池、陶瓷、皮革、家具、家电、化妆品等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践行社会责任使命 助力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取得新突破
 
  吸纳就业服务“三农”成就显著。1952年全国轻工业全部职工人数132万人,目前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在职员工230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数的25%;加之规模以下企业,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3500万人。众多轻工业中小企业为农民工和城市基层劳动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生产业。同时,轻工业70%的行业、50%的产值涉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2亿多农民直接受益。轻工业还为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器材和技术支持,对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企业勇立改革潮头,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如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珠海格力、贵州茅台集团、玖龙纸业、天能集团、五粮液集团、山东晨鸣纸业、超威集团、华泰集团等。上世纪80年代,二轻集体企业海尔、乡镇企业美的、校办工厂娃哈哈和好孩子等轻工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2011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开始评价“中国轻工业行业百强企业”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只有2家,到2018年已有5家企业超过1000亿元。2018年,轻工业百强企业营业收入2.8万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14.3%;利润2822亿元,占全国轻工业的22%。在百强企业的示范引领下,家电、造纸、酿酒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竞争力不断加强。美的、海尔、格力等15家百强家电企业,营业收入占家电行业的54.6%,利润占63.5%;玖龙、晨鸣、华泰等9家百强造纸企业,营业收入占造纸行业的23%,利润占29.4%;茅台、五粮液、洋河等8家百强酿酒企业,营业收入占酿酒行业的25.2%,利润占55.9%。轻工百强企业的快速强劲发展,为全国轻工业经济稳定运行贡献了力量。
 
  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70年来,轻工所属各类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我国轻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涉轻院校所与企业的紧密融合,坚持需求导向,增强工业创意设计、产品技术工艺开发、经营管理、国际市场开拓等专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为推动轻工业适应改革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轻工业积极参加《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制修订工作,厘清轻工行业职业名录,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能人员的职业信息。依托协会开展培训交流和技能鉴定,截至2018年已经完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80多个、培训教材30多套。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大中专职业院校超过150所。2002—2018年,有418763人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二级技师数42699人,一级高级技师数53236人。经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推动了轻工行业从业人员学技能学技术的热情,有31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401人获“轻工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7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通过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研修项目,培训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挥教育分会、行指委和人才培训中心等多元作用,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促进涉轻院校所与企业的紧密融合。开展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表彰先进。从1979年开展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完成七届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532人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开展了“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推进轻工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成果评选等将轻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勇担社会责任。在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地震、南方冰冻雨雪、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灾害过程中,轻工行业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行动,及时、准确、协调组织企业抗灾物资的生产和资源提供;赴灾区调研,反映各地抗灾情况以及行业运行情况,认真分析灾害给轻工业带来的影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有关行业和企业开展捐赠活动,为抗灾恢复生产和保障市场供给贡献力量。积极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各少数民族特需,为军事工业,为载人航天事业和南极探险,为国庆阅兵、重大活动焰火晚会等活动做出了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奉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各行业协会及企业开展了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树立了轻工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眼镜、饮料、钟表、文体、照明、乐器、日杂等行业协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公益活动,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捐赠了大量轻工产品,培训了当地有关人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助力脱贫攻坚。轻工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不断健全扶贫机制,强化夯实扶贫工作,组织实施落地项目,务实推进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家电、自行车、皮革、造纸、照明、生物发酵、塑料、眼镜、钟表、乐器、文体用品、轻工机械、工业设计、认证中心等十余个行业组织以不同形式组织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和帮扶工作,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助力转型升级 轻工业智能制造步伐加快

    近年来,轻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的号召,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目前行业信息化及智能制造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在生产制造领域实现了智能化的大幅提升,而且也开发出很多终端智能产品。
    2017-07-13
  • 聚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我国轻工业集群发展进阶

    聚优势发挥引领作用 推动我国轻工业集群发展进阶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达470余个,其中中轻联与相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共建258个,主要集中在家电、皮革、家具、文房四宝、日用品、制笔、五金、塑料等38个行业,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等...
    2017-07-22
  • 创新是中国轻工业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8月11日,“全球举杯共分享——青岛啤酒远销100国家暨一带一路市场拓展发布会”在青岛举办。发布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贾志忍致辞指出,创新是中国轻工业品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
    2017-08-11
  • “衰退”的轻工业能否振兴吉林经济?

    日前,经济学家林毅夫开出一剂猛药:吉林省转型轻纺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重工业继续发展。不过,该理论甫一问世,立即引来反对之声。
    2017-08-29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