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向多元化发展 小小粘豆包从东北走向全国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1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冰雪经济,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在冬季来到东北地区旅游,一方面领略天寒地冻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感受东北传统美食。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带火了原本只能在东北人家过年才吃得到的一众传统美食。其中,粘豆包以其接近豆沙包的工艺,以及粗粮细作的营养特征,日益受到消费者喜爱,成为冷冻食品行业中一个异军突起的新品类。


  老手艺深受城里人喜爱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粘”与“年”是相连的。依照满族人的传统,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就都要开始制作粘豆包了。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早在金代就已闻名大江南北,最早作为贡品祭祀祖先,后来因其营养丰富、易储存,成为满族人外出打猎、越冬的必备食品。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食用非常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粘豆包因其易于储藏,食材易得而得到农村人的喜爱。由于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米、白面等食材的日益丰富,传统主食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传统制作工艺日渐成为少数人掌握的一门手艺。


  粘豆包是赠送远方亲友的理想食物,许多从农村迈入城市的人内心都深藏对这种传统食物的特殊怀念,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产品从单一走向多元


  粘豆包的做法比较繁琐,需要经过选米、淘米、发酵、揉面、饧发、制馅、调味、蒸制等多个步骤,因此,在东北传统的做法是一般在初冬时把过冬的粘豆包包好,蒸出锅后放在盖帘上,在外面冻一个晚上。蒸熟冻完后的粘豆包成型不散,吃时在锅里热透即可。


  这样的特点一方面让生活节奏较快的市民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自己制作,另一方面使粘豆包成为冷冻食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现实可能。


  于是,各类品牌的粘豆包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且向着多元化发展。


  元宵节前,记者在沈阳一个大型食品展会上就看到了多种颜色的粘豆包。其中,白色的粘豆包,外皮不再是黄米面,而是糯米面;褐色的粘豆包,外皮不再是高粱米面,而是变成了由黑米粉、糯米粉混合制成的黑米面;最传统的黄色粘豆包,也从过去单纯的黄米面,变成了如今黄米面、糯米粉、玉米面三合一的外皮,为的是口感更加软滑、细腻,迎合城里人和年轻人的需求。


  作为区域特色食品,粘豆包的食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销量。“这并不影响粘豆包做品牌,如果说东北人只在腊月吃粘豆包,那全国人民也只能在端午节吃粽子,在元宵节吃汤圆,但这两个细分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多知名品牌,所以,粘豆包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谈到粘豆包的品牌化发展,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利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随着东北影视作品及分布在全国的东北人对粘豆包饮食文化的传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粘豆包。为了满足更多外地消费者的需求,双合盛创立的“在旗”品牌已经通过电商平台将粘豆包产品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区域。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在旗”粘豆包摘得桂冠,荣获金奖。


  谈到品牌规划,张胜利表示:“我们只聚焦速冻面点这个细分品类,打造出更多类似“在旗”粘豆包的单品。”目前,除了粘豆包产品,在旗结合青龙盛产的板栗资源,已经开发出栗丁窝头、栗丁豆沙包、栗丁小饼等速冻面点产品,将青龙特色食材、青龙饮食文化融入到产品中。


  粘豆包助农脱贫


  辽宁省兴城市沙后所镇烟台村人吴德光,十多年前就打起了粘豆包主意。最初他组织家人包,然后再外卖。由于他的粘豆包均选用真材实料,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快就供不应求。此后他开始工厂化生产,并注册了商标——兴绥牌粘豆包。


  “起初我的想法是粘豆包覆盖兴城和绥中就可以了,现在看来当时眼光还是太局限了,没想到天南海北的人都挺爱吃,粘豆包生意越来越好。”吴德光说。


  为了让本地好吃的粘豆包形成产业,吴德光积极争取,沙后所镇通过上级拨付专项资金,利用本地资源建成了加工厂,流水线式作业,日产7万多个粘豆包,村集体能获得每年3万元的厂房租赁费,同时可解决本村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在吴德光的带动下,烟台村的粘豆包享誉辽西,远销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南等地。


  不仅仅是吴德光,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东北地区,生产加工销售粘豆包,还帮助一些特色地区脱贫致富。


  在黑龙江双鸭山市宝山区七星镇华新村,刘廷香带领着身边村民,改变了每年冬天传统的“猫冬”习惯,一直忙碌着加工粘苞米豆包和大黄米粘豆包等绿特色农副产品,做到了一冬不闲,人均增收8000元左右。


  在吉林省长岭县,乔艳波生产销售的粘豆包,当地人不但自己吃,还作为当地特产礼品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如今,乔艳波成立了天然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过大粘”牌商标,还进行了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并设计制作了多种包装袋、包装箱,使粘豆包远销到南方。(记者 王磊 陈景华)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