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业态为文旅发展再添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和旅游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坚持“文旅+”的思路,探索融合路径,创造新的消费、产品、业态和市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助力作用。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较大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文旅产业也迎来提质升级新契机,围绕文旅消费场景拓展、文旅消费业态增加、文旅消费品质提升等环节,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创新实践。日前全国两会上,新发展格局下文旅行业如何抓住机遇、积极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细花


20210317202353422.png

  ▲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


  文化和旅游业对应服务消费和最终消费,对应多层次消费和可重复消费,是未来居民消费回补和消费升级的新亮点,也是促进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根据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我国经济在当前以及“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将更加倚重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此外,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支撑点也将逐步从过去生产领域依赖成本优势的“人口红利”,转变为消费领域促进增长的“收入红利”。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经济也将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大投资时代,进入通过消费升级带动供需协调发展的大消费时代。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业有必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切入点进行统筹布局。


  扩大消费,需要增强居民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信心。如何在确保疫情防控前提下实现消费回补,成为当下经济工作的重点。当前影响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信心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和市场秩序。鉴于海外疫情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甚至有可能长期伴随,要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细化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安全检查,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保险产品,为文化和旅游消费系上“保险带”;建立改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手段,通过建立市场黑名单、信用管理等方式,让文化和旅游消费更安心、更放心。


  同时,要进一步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供给。“十四五”时期,应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及文化和旅游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更多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作为服务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改善文化和旅游供给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服务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标杆文化旅游企业带动文化和旅游品质化发展。要优化文化公共服务,提高文化服务效能;增加旅游公共服务,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根据游客量增长趋势,合理布局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景区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于 帆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坚


20210317202431407.png

  ▲ 全国政协委员王坚


  当下,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旅游业来看,“内循环”侧重在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双循环”则侧重在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循环的核心就是要“转”起来,这就涉及到流量和流速,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作用越大,这样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就越能起到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和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这体现在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推出,产业、片区建设和业态不断升级。文旅行业应依托高质量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的培育,积极引进免税购物、餐饮、酒店、文化演艺、文化研学、文化场馆、邮轮等国际品牌机构,促进出境文化和旅游消费向国内消费的转化,做大做强国内消费市场。同时,应挖掘利用世界遗产、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体育赛事、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重大事件的吸引,积极发展入境消费市场,推进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建设,满足人们高质量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


  “十四五”期间,旅游发展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强化数智科技赋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供给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形成更多“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具体来说,首先要更多强调“文化赋能”,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消费的作用,以带动整体转型。2020年春节,河南电视台春晚节目《唐宫夜宴》让博物馆的唐俑“活”了起来,以博物馆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从宏观角度看,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的主导力量,而旅游业则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升级深度游产品。如今,本地游市场需求旺盛,“微旅游”备受青睐。因此,应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核心吸引物,比如文旅综合体、精品主题公园以及衍生产品,大力培育新的消费业态、消费模式、消费场景。( 程  佳  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国平


20210317202517407.png

  ▲ 全国人大代表吴国平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点而做出的主动选择。旅游业要按照党中央的基本要求,推动自身高质量持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一年多时间以来的“急速下降—省内旅游恢复—跨省旅游恢复—部分地区控流—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反复性的考验。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入出境旅游市场几乎全面停滞,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52.1%;国内旅游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但面对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复苏时间长、反复变化频繁的疫情,相当一部分旅行服务商倒闭,部分旅行社、景区和民宿等传统业态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过后,都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多管齐下,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振兴。时下,旅游业有望成为第一个验证“内循环”的重要试验田,而当下旅游业全面振兴的各方面条件都已具备: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消费潜力空间巨大,产业转型任重道远。遍观我国3万多家景区景点和在开发的文旅项目,目前总体上以观光型项目和功能型产品居多,前者占比超过80%,且多存在休闲较少、观光较多,功能居多、文化稀薄的现象。伴随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消费型社会的体验经济的到来,人们对审美体验、知识获取、文化消费、互动参与等精神文化体验需求逐渐增多,当下市场上文化主题体验型产品不足问题日渐凸显,文化解读与在地文化的关联、文化呈现与用户体验的效果、文化主题唯一性的持续吸引力等参差不齐,产品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建议延续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举措,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休闲、鼓励消费的市场红利,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以内循环促双循环、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源,为旅游业打入一剂强心针,对国内经济产生更全面、更长产业链的拉动。(于 帆  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


  于 帆 文旅夜消费 复苏新潮流


  夜幕下,改造一新的浙江温州五马老街人来人往。古城墙、中山桥、东山书院等历史文化遗存焕发新的活力,游客不时驻足拍照。塘河里,画舫慢行,光影交错中,舞者演绎神韵流传的塘河故事,岸边店铺林立,游客如织……如今在温州,像瓯江夜游和“行进式夜游”的塘河夜画这样的文旅夜消费场景越来越多,不仅成为当地新潮流,也成为了点亮经济的一盏“灯”。


  抓住夜经济主阵地和文旅夜消费这个突破口,全国多地都致力于打造形成集“夜游、夜赏、夜读、夜娱、夜购、夜食”于一体的都市夜景与休闲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夜间文旅品牌。而夜间经济的复苏也给城市和旅游景区带来了更多的烟火气,增添了盎然生机。


  多个平台大数据显示,文旅消费在“夜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夜经济”既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也成为海内外游客感知目的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出境游尚未放开的当下,如何提振文旅消费?各地文旅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扩大有效优质供给,积极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消费潜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文化消费和夜间经济所产生的夜间消费等,对于提升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着重要意义。当下,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以及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将立足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有效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做好“家门口”的生意


  夏日傍晚,华灯初上,北京三里屯正在恢复昔日的热闹繁华,美食餐饮、创意店铺消费热络。传统商业街西单最近又多了一处人气景点——被称为“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开门迎客。2020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首批10条“漫步北京”城市休闲游线路,包括御道漫步——感受中轴线上的皇家礼仪和市井生活;老城新颜——寻觅王府井大街的文化宝藏;旧日慢忆——名家笔下的记忆,漫步北京的文学指南;皇城雅韵——东华门至地安门的中轴线骑行之旅等。这些线路都位于城区,交通方便,多数为开放性区域,适合市民和游客漫步。


  在发放消费券、部分景区减免门票等惠民措施的鼓励之下,如今节假日民众的出游和消费热情不减。尤其随着乡村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设施的不断完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家景、购农家物”成为游客的重要选择。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本地游、周边游、短途自驾游受到市场欢迎,城市周边的美丽乡村也成为品质化、体验式文旅消费的主场。


  据了解,住民宿过大年、乡村旅游过大年成为河南今年的春节新时尚。数据显示,节日期间,河南云上的院子、山水隐庐、小有洞天、新县露营公园、西河湾民宿群入住率均达90%以上。洛阳的倒盏村成为网红打卡点,栾川县新南村、王坪村、三湾村等乡村旅游点备受青睐。


  对于文旅人来说,做好“内循环”可以盘活城市休闲、乡村度假这一“家门口”的生意。而温州以独特的侨资源优势打造的侨乡,则打开了另一种思路——以侨旅品牌促进业态优化,不断推动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市场焕发生机和活力。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温籍华侨在回乡创业潮流中瞄准农家乐、民宿等领域,结合各地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温州培育了“侨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品牌。侨家乐精品民宿发挥侨乡侨资优势,主打中西合璧特色的文旅新业态,不仅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标杆,也成为吸引侨商青年回到当地发展的“中介”。( 于帆  程佳)


  2021年3月9日《中国文化报》第3-5版推出《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其中第4版刊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业态为文旅发展再添动能》

20210317202617423.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