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馆文化”成为一种情感联系——从“打卡拍照”与“登上热搜”说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5





  “中国美术馆馆长谈网红展打卡拍照”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名,阅读量超过1.1亿,近4000位网友在线上参与讨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回应媒体关于“有些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拍照地”现象的一段话,“意外”地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打卡拍照”话题上了热搜,“馆长回应登上热搜”这件事本身又进一步成为媒体和业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种传播学意义上的连锁反应。


  实际上,对于在美术馆内该不该允许拍照的话题,业界早有讨论。那么,这样一个以往只有业界关心的话题,为什么会在全国两会期间,人们高度关注国计民生等一系列大事的时间段里,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呢?


  其实,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地”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的表现,中国美术馆馆长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登上热搜,既是对这种现象的评说,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于美术馆文化、对于美术馆话题的关心。反过来说,在过去,美术馆并不具备流行文化里的“网红气质”,关于美术馆自身的讨论也很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新闻话题或许可以成为美术馆文化日趋普及的一个重要的标记。在一些热门社交软件上,不少网友晒出在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打卡”的现场照片,有人说,这是因为“博物馆、美术馆本身建筑都很美,而且展览非常注重布光,拍照‘出片率’很高”;也有人说,“很多刻意营造的网红打卡点,已经被商业机构利用,去了有上当的感觉”;还有人说,“在艺术展上打卡拍照,是自我品位的展示”。


  的确,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人群,潮流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加觉醒,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过去看起来“小众的”美术馆开始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认识到这样的背景,就不难理解吴为山答记者问的深层意义。在回答媒体采访时,吴为山说:“大家能到展览现场拍张照片,本身是好事情。对美的欣赏需要时间的积累,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境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广大观众走进美术馆;其次,到馆里来看展览能看得进、读得懂,真正让好作品的精神和美走进大家的心里去,这样才能起到以艺术化育大众的作用。”“现在,很多市民选择节假日期间来美术馆、博物馆度过,这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对于美术馆和博物馆而言,也代表着我们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在吴为山看来,拍照也许只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美术馆感情的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博物馆、美术馆应做好服务,并通过不同渠道的宣传,让观众能真正了解到美术馆收藏的这些作品价值在哪里、美在哪里,引导大众爱看展览、看懂展览。


20210325100934147.jpg

  ▲ 一位小朋友坐在中国美术馆提供的“爱心坐垫”上临摹作品


  吴为山所强调的这种态度,可以从今年寒假期间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细节举措中感受到——过去许多小朋友到美术馆,是趴在地上、坐在地上画画。为此,中国美术馆专门以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作品为元素制作了“爱心坐垫”,供家长和小朋友免费使用。


  以拍照为目的参观美术馆是否“太Low”?“熊孩子”不小心损坏展品怎么办?如何平衡拍照与藏品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如何确保不影响他人正常观展?有个别美术馆曾经没收孩子的速写本,展厅里到底该不该允许观众临摹……在技术与管理的层面,这些问题当然还可以继续讨论,但吴为山的回答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更加宏大视野下的问题:对于美术馆而言,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营造一种与社会文化需求紧密衔接的“美术馆文化”,是一个迫切的课题和重要的机遇。


  说到底,美术馆文化不仅是一种典藏的文化、一种展览的文化、一种审美的文化,也应该是一种关乎人情、关乎人的内心需求和发展的、带有温度的文化。只有把对典藏文物的珍视,对审美理想的坚持,与对每一位观众的体贴与温情,化入高效、优质的管理与运营之中,把美术馆文化建设成为连接人与艺术的精神的、情感的桥梁,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毕玺)


  2021年3月14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让“美术馆文化”成为一种情感联系——从“打卡拍照”与“登上热搜”说起》

20210325100907147.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