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美术馆事业发展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的美术馆建设蓬勃发展,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美术界的代表委员们对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建设十分关心,他们根据各自的调研情况和工作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提案和建议。这些建议和思考,不仅具有参政议政的重要意义,也对行业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  彰显文化强国新形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在建成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需要继承传统、需要立足时代、需要创新发展,也需要战略部署。经过百年不懈的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应该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家美术馆。通过此平台,融通中西古今,以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应从国家全面实施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全局高度、战略高度,全面审视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时’与‘势’,牢牢抓住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吴为山说。


  吴为山表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总结世界一流美术馆的办馆经验,再次,要研究国际传播方式的特点。“要充分研究一流美术馆与公众、城市、国家、世界之间的关系,通过范例借鉴与实践探索,将对传统、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思考纳入到中国美术馆发展的宏观格局中,逐步建构出全球化的竞争力。还要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在国际语境下,阐述中国文化的普遍价值,精准传播并让它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文化‘走出去’为‘请过去’。”吴为山说。


  结合具体工作,吴为山认为要从24个字发力,即“学习强馆”“藏品立馆”“美育助馆”“人才树馆”“科技建馆”和“交流兴馆”。“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作为硬件的建筑及其空间是基本保障,今天的中国美术馆在空间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久的将来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建起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美术馆是国家标志性文化建筑,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代表作,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国家美术馆工程,国家美术馆应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对全国文化设施建设起到积极和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吴为山说。


  为此,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今后,中国美术馆将通过“学习强馆、藏品立馆、美育助馆、人才树馆、科技建馆、交流兴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中国美术馆所提出的六大办馆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美术馆的目标奋进。


  美术馆建设需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近年来,全国的美术馆建设方兴未艾。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和提高全民艺术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美术馆不仅成为新兴的城市地标,甚至成了被追捧的网红打卡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作为从业者,每年都会接到多地要建设新美术馆或美术馆马上要建成了如何进行内部装修、展陈设计甚至如何策划开馆展等问题的咨询。“我们在欣喜地看到所谓‘美术馆时代’到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其中存在着缺乏长远眼光、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吴洪亮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各地筹建公共美术馆项目需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案。


  吴洪亮注意到,不少政府及机构在筹建美术馆时,更重视外部造型的新奇,而忽视其内部功能的合理性。他提出,展厅、库房、公共教育与休闲的区域应该是美术馆建设关注的重点。“无论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的角度,建筑体是艺术作品呈现的容器,开幕式也只是一时的欢腾,一座美术馆能做高质量的展览或借到重要的藏品才是硬指标,而被忽视的这些条件支撑恰是工作得以展开的基础。所以,建议在项目审批环节,注意美术馆功能的布局与资金投入的合理分布。”


  2018年11月,由住建部出台的《公共美术馆建设标准》已有了相对完善的要求,将城市的尺度、人口数量等作为衡量美术馆建设规模的参考值。但吴洪亮认为,美术馆不仅是建筑体,更是一个生命体。“除了个别仅以展览支撑的美术馆确立非收藏性定位外,对大多数美术馆来说,藏品才是其立馆之本、 成长之源。在展览方面,现在不少美术馆由于前期思考不足,开馆时临时抱佛脚,此后无展览可展。或者,花重金请来各式国际、国内大展,但做了几年,展览红了而馆不红,没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因此,吴洪亮建议,各地在筹建美术馆时,可借鉴国家“五年计划” 的方式,审定美术馆发展方向及长期的收藏、展览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越做越红火。


  此外,吴洪亮还认为筹建美术馆时不可忽视软件,特别是对研究、策展、典藏、公共教育、视觉及空间设计等人员的配置。“如今的美术馆,不单单是将展品排布出来,而是提供知识生产的地方。研究是一个展览生成的前提;策展是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与达成交流的通道;典藏人员是作品的保障;公共教育人员是实现展览理念、展品价值深层传递的推手;视觉及空间设计人员是作品再次传播的造型师。因此,人才是关键。故而,我呼吁在筹建美术馆时,在编制上,要对研究、策展、公共教育、视觉及空间设计人员倾斜。”


  健全管理体制  兴办专业艺术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关注到,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日趋成熟稳定,规范严谨。但从现实情况看,隶属事业单位,对全民免费开放的文博系统,体现内容为王的办馆理念因资金使用的限制,计划之外即便有好的想法也无法实施。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给文博系统留有非营利创收、激发活力创新内容的政策空间。“建议区分对象,分门别类,在文创产业开发、基金募集使用管理方面‘网开一面’‘留有活口’,加强审计,对事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冯远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杨晓阳提出了兴建“中国艺术史博物馆”的建议。他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根据中央部署,2035年将建成文化强国,让全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很重要,应该尽快建设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一样,跟中国美术馆也不一样,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艺术史就是从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形式开始,一路记录至今,记录下去。”杨晓阳说。


  杨晓阳还建议,在实体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同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支持,建立网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专业艺术团队而建设。它应该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及其发展出的不同风格,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杨晓阳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提出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的建议。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它是中国百年艺术教育的缩影和见证,曾成钢调研时发现,学校旧址如今已经成为民居,临街房间被改造成为商铺;其现状处于多方杂处、管理不善的状态,主楼建筑亟待保护、修缮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美专”旧址,经多次调研并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曾成钢建议将“上海美专”旧址改建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将学校旧址改造成为博物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文化复兴——传承近现代美术教育的传统;记忆识别——近现代文化的记忆体验;资源转化——多方合作拓展新时期文化的创新发展。”曾成钢建议,尽可能恢复“上海美专”时期的旧貌。建成后,博物馆可与上海美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合作探索共建新模式,依托高校的专业和平台优势,进行陈列展览和大众教育;规划定位国家级智库,建立如“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全方位实现知识生产与记忆体验的公共文化职能。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复原历史风貌,打造文化艺术街区,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向社会发展的转化。(李百灵)


  2021年3月14日《中国文化报》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推动美术馆事业发展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10325101150442.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