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2-16





  2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立足我国电视剧发展实际,锚定建设电视剧强国、建设文化强国目标,推进新时代电视剧精品创作,建设高标准电视剧市场体系。


  坚决反对“天价片酬”。《规划》强调,严格执行每部电视剧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演员总片酬70%的规定。


  同时,紧盯信息技术前沿,推动全链条技术创新升级,“十四五”时期基本实现电视剧制作流程全面4K超高清化。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对于新时期电视剧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聚焦电视剧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升级需要,适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趋势,坚持培育和监管并重,做优做强电视剧市场,稳定电视剧产量,优化供给结构和产业布局,延伸和拓展电视剧产业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管理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电视剧市场。


  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政府调节监管,畅通人才、版权、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渠道,推动优质资源向主题电视剧和反映主流题材内容的电视剧汇聚。”《规划》要求,规范发展电视剧产业基地(园区),加强基地(园区)建设科学规划,推动基地(园区)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拍摄制作服务体系和企业服务体系,深化与科技、信息、金融、旅游等产业合作,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作用,发挥规模效应,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同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规划》提出,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电视剧企业,关心支持民营电视剧企业,精心培育电视剧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十四五”期间,打造10家-15家具有较强创作生产能力的电视剧企业。引导支持电视媒体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制播模式,在构建电视剧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互联网平台发挥规模、数据、技术等优势,有序参与电视剧创作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推动电视剧市场健康繁荣。


  制作提质升级


  《规划》提出,引导全行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建立健全电视剧创作生产质量管控机制,强化制作机构质量管理主体责任,促进行业质量管控水平全面提升。优化电视剧精品扶持孵化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向精品项目集聚。


  推动电视剧制作提质升级。《规划》强调,加快推进电视剧制作标准化工作,同步部署标准研制、技术创新与行业推广,推动电视剧全产业链标准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机衔接。健全完善电视剧制作体系,推动精细分工、密切协同,推动流程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推动集约化、专业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电视剧制作工业化水平。


  科技是提升影视作品品质的重要抓手。《规划》要求,紧盯信息技术前沿,适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趋势,推动电视剧拍摄、制作、存储、传播、评价、监管全链条技术创新升级,“十四五”时期基本实现电视剧制作流程全面4K超高清化。支持电视剧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推动筹建广电总局电视剧制作实验室,鼓励电视剧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负责人表示,围绕主题作品创作和壮大市场主体设置了约束性指标,“十四五”期间每年推出10余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题电视剧精品。


  对于演员片酬问题,《规划》提出,引导电视剧制作机构科学合理安排制作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和收入核算。规范包括演员片酬在内的收入分配秩序,推广使用标准化、制度化、制式统一的片酬等劳务合同。坚决反对“天价片酬”,严格执行每部电视剧全部演员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演员总片酬70%的规定,加强片酬合同备案与核查。


  强化版权保护


  《规划》提出,强化电视剧领域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增强全行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崛起,出现了大量影视二次创作内容,而影视内容版权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2021年4月,50余家影视公司、五大长视频平台及影视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声明,呼吁广大短视频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对相关影视作品实施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等侵权行为。随后,超过70家影视传媒单位及500多名艺人再度发出联合倡议,倡导短视频平台积极参与版权内容合规治理,清理未经授权的搬运、速看和合辑等影视作品内容。


  面对影视行业的联合维权,监管部门及时回应。2021年4月25日,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短视频领域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整治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未经授权复制、表演、传播他人影视、音乐等作品的侵权行为。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