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有话说: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3-20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新华网2018两会访谈,看代表委员们用文化惠民生。
 
刘玉珠: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市场活跃让文物“活起来”
 
  1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刘玉珠表示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篇大文章,远不止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产品,或者进行一些文物开发就能完成任务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杨濛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作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您认为,通过哪些具体而实际的行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刘玉珠:让文物“活起来”是一篇大文章,不仅仅是制作一些文物衍生产品,或者进行一些文物开发就完成任务了,远不是这样。
 
  第一,在文物资源共享上要做好文章。中华民族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物量大面广,每一件文物都包含了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把这些资源提供给社会,让社会一起参与,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做的。现在,各级的国有博物馆已向社会公布了346万件文物的信息,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一起来了解并参与进来。
 
  第二,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使文物的内涵、文物所蕴含的价值观、文物所在时期的生产、生活信息,都被挖掘整理出来,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最近社会上比较关注的节目《国家宝藏》、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实际上是国家文物局和有关方面针对不同人群制作的节目。这两个节目播出后,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做了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和去年春节期间同期相比,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提高了13%,这说明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第三,要在政策引导和项目设计上让文物“活起来”。政策是导向,市场是关键。要确定文物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处理好利用和安全的关系,把死物变成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活物,需要创意、需要传播,最终的检验者是市场。在文物的文化内容挖掘、故事和价值阐释的准确性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让文物“活起来”,要向国际社会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要通过文物资源单位,特别是国有文物单位,发挥好文物的作用,让它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文物资源了解古代的中国,了解现代的中国。

许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青少年融入传统文化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索炜)1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许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文艺创作来传播和培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新华网郭小天摄
 
  以下为访谈主要内容:
 
  新华网:今年两会正在召开,您今年关注哪些问题?最关注哪些领域的改进和发展?
 
  许江:不论是政协工作报告,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到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这也是广大艺术家们关心的事情,是广大观众关心的事情。
 
  我今年的提案是希望能够以攻坚战的力度来推进文艺创作。我们强调高扬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什么?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而是靠文艺创作来传播、来培养,细雨润物,让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接受文艺创作当中,慢慢养成这样一个品位,这样一个感受力。所以,我们要持续的高度重视文艺创作。我认为有几个要点:
 
  第一,在今天全球境遇与本土关怀互动共生,传统媒介和新艺术媒介、新技术媒介互动共生,严肃人文关怀与时尚娱乐潮流互动共生的背景下,我们怎么能够心怀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值得深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建国70周年,2021年是建党百年,我们不仅要能够把握这样的历史性节点,谋划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来推动高峰的建设;同时,也要能够面对这些新技术媒体,面对传统文化活化的根本性问题,整体布局,来推进艺术的全面发展。所以,顶端设计非常重要,整体设计非常重要。
 
  第二,我建议加强艺术创作的评奖制度。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根据艺术的品种分门别类,而且每一个品种、每一个种类当中都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审美、不同的风格。如果奖太少,风格多样性、品类的多样性、美学的生动性就很难得到扶持。所以我们强调评奖树格、评奖筑新、评奖筑峰,用评奖有效的推动艺术创作。
 
  第三,加强文艺批评。文艺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评价一个作品,我们太多看它的点击率、它的票房,它真正内在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要把握的那个精神是什么?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要坚守价值观。希望新媒体、传统媒体都能够开通文艺批评栏目,让有经验、有眼光、有胸怀的评论家进行充分的有温度、有筋骨、有感受力的评价,用他们的理解来雕塑艺术、传播艺术。
 
  第四,关于教育。浙江推迟孩子上学时间就出现了早教班,下午3点半放学以后,有的孩子还在学校,家长不能来接,有晚教班。这些早教班、晚教班学什么?学艺术、学书法、学乐器,阅读经典诗词,体育,这种早期的文艺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灵将是很好的哺育。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一进校,我们送给他们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两支毛笔和智永的《千字文》。《千字文》是以前孩童发蒙的读本,我们今天读起来已经有点难了,把它读好就能了解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同时,用毛笔学写字,并不是把他们所有人都培养成书法家,而是通过毛笔,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很多内涵,什么叫虚实,什么叫方圆,什么叫疾徐,什么叫使转。通过这样一种训练培养中国人的感受,培养中国心。
 
刘万鸣:艺术家要处理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刘万鸣表示,艺术源于生活,画家在书斋里获得的东西和直接跟生活对话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做客新华网特别访谈。新华网李相博摄
 
  以下为主要访谈内容:
 
  新华网:当代文化艺术怎样才能更贴近老百姓,更融入生活?
 
  刘万鸣: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人民群众,最终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如何处理好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对画家的创作非常关键。绘画中的情感、绘画中笔墨的活脱灵透、绘画内容和笔墨当中所体现的鲜活感等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中国画院每年会拿出时间让画家走基层,这类采风活动给画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益处。

     画家在书斋里获得的东西和直接跟生活对话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去河北唐县跟当地的老八路聊天,他就给我们讲当年抗日战争的故事;去看抗日战场遗址,当地人也跟我们讲解……如果了离开人民群众和生活体验……我们的绘画就会变得苍白。
 
  接受传统、不忘初心、开拓未来,处理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品体现正能量,让自己的作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是我的创作方向。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张德江:常委会组成人员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决策部署 张德江:常委会组成人员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决策部署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