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70年:匠心独运 用银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9-11





  中国电影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70年间,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以及每一个中国电影人的青春记忆。


  曾几何时,从日头偏西就搬来小板凳、耐心等到夜幕降临看电影,这也是我们儿时的记忆。


  从《白毛女》《早春二月》《小花》《城南旧事》,到《霸王别姬》《红高粱》《红海行动》《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70年来,中国电影的崛起,成功改写了世界电影的格局。


  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电影一直在改进和变革。回首新中国电影的这70年,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电影从最初的起步,到伟大复兴的过程,也看到了新中国电影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70年。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历史性的609亿元,电影银幕数量超过6万块,比2012年增长3.6倍,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电影市场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


  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确立了电影大国的地位。同时,随着资本浪潮退去、观众理性回归,国产片中如《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等有实力、有内涵的优质作品不仅取得了高票房,还取得了好口碑。


  电影业不仅仅对演艺、媒介、娱乐等行业起着发动机的功用,而且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的电影节,电影展映,层出不穷。恰恰证明了电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带动作用。


  薪火相传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虽然国土满目疮痍,但人民的精神热情空前高涨,诞生了中国电影艺术之桥,首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彩色艺术片,让世界感受到上世纪50年代特有的蓬勃面貌。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小兵张嘎》《大闹天宫》等电影无不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到了70年代,一部《小花》震动了中国影坛,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影片,创新了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在那个中国国门逐渐打开、放眼世界的时代,重新燃起了大众对电影的热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电影工作者因不断开创新的艺术风格而广受好评———以谢晋为代表的第三代导演,开创了新的历史风格;以吴天明、谢飞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其作品细腻而富有诗意。


  回顾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电影创作,第四代导演代表谢飞难掩自豪之情:“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80年代,每年有290亿人次进入电影院,90年代初有50亿到60亿人次,那时候真的是电影大国。”


  在艺术层面,当时的中国电影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谢飞说:“同一年,在国际三大电影节获奖的都是华语电影,这简直是空前绝后。中国电影艺术在1992年、1993年已经走向世界了。”谈及中国电影产业近期的发展,谢飞认为,近十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票房成绩上,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还有较长的路。


  此后,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创作了《霸王别姬》《红高粱》《孩子王》等影片,以强烈的探索精神展现历史和现实。后续出现的第六代导演以及新生代导演,分别从自身的人生经历出发,表达了对历史、社会、人生的多角度透视,呈现了多样的电影形态和美学风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呈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变化和机会”是新生代导演代表宁浩对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最大感受:“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开始用市场化的方式拍电影。技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拍《疯狂的石头》的时候,已经是用数字机拍,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写故事,就可以拍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于导演郭帆来说,从2014年的《同桌的你》到今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郭帆赶上中国电影最繁荣的时代。对他而言,最大的心愿是“做跟电影工业有关的东西”。


  一代代导演薪火相传,不断拓展电影表现力,不断创新电影语言,推动中国电影一步步往前发展,也给一代代观众留下宝贵的青春记忆和时代印记。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电影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迅速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内涵。


  守正创新


  谢飞表示,中国电影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改革的持续,不光是创作理念和手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投资、营销、发行等多方面的产业化改革,“我们这70年,特别是这40年,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但是我觉得市场管理和市场发展方面的经验是更重要的。电影是个产业,是种商品,电影产业要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进步”。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电影创作,实际上是在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把人物的命运放在了大时代、大背景下,去反复琢磨和表达,它所折射的东西可能给我们的父辈,给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以很多的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张会军说道。


  随着改革开放,新中国电影也经历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新的世纪获得了新生。在新时期,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随之,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不断提升,而中国电影则成为了中国软实力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代表形式,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新中国电影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电影市场发行体系,由此让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中国电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在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大的主题,就是要走向电影强国。”


  饶曙光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推进中国电影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电影的供给侧改革,目前文艺电影,以及一些农村题材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戏曲电影、儿童电影等在市场上处于弱势状态,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来保障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都能够各得其所,有效对接自己的目标观众群体,实现其良性发展,“由此,中国电影的发展才是更加健康和更加可持续的”。此外,还要拥抱高科技,实现融合发展,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


  要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这一目标,既要守正,也要创新。饶曙光认为,守正是要坚持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包括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同时通过创新来实现守正,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创更大空间。


  回顾新中国电影70年,不仅是将新中国电影的历史与现状的一次总结,更是现今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探索。新中国电影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新中国电影的复兴时期,经历了风雨,也经历了荣誉。


  有分析指出,随着电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场对需求的决策和选择的影响,电影产业整体性发展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电影的稳定发展阶段,也是思考中国电影自身的正确发展路径、树立中国电影发展道路的时机,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追求上,追求精品、追求中国特色风格。


  阿里大文娱轮值总裁、优酷总裁、阿里影业董事长樊路远表示,电影产业目前进入亟须沉淀的阶段,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基础,具备持续超越的优势,但在内容品质层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中国电影应当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汲取优秀作品中的成功经验,在创作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品牌电影,创造中国电影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明,是每一个新中国电影人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新中国赋予电影人的神圣使命。(记者 郭航)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法律让电影产业发展快中更稳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立法工作较为滞后,立法数量偏少、层级偏低,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处于空白状况。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此十分关注,文化界和社会舆论反映强烈。
    2017-03-21
  • 票房依旧疲弱院线开启整合 电影市场吹响“集结号”

    尽管统计时加入了网络售票服务费,尽管近一段时间里进口大片轮番上映,但截至目前,国内电影票房市场依旧疲弱。作为电影行业下游的院线更是深知冷暖,抱团取暖正成为业内过冬的主要方法,一轮大规模的并购整合已经提前上演。
    2017-03-28
  • 票房同比降6.17% 多因素致电影市场降温

    今年以来,电影市场票房从增速放缓到步入负增长。猫眼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今年以来电影市场实现142 61亿元票房,较去年同期的151 99亿元同比下滑6 17%。
    2017-04-06
  • 华谊兄弟2016年业绩下滑 电影业务“小年”投资板块发力

      3月27日,华谊兄弟发布2016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350,345 7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0,813 4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 21%。虽然受整体市场环境不利及电影业务表现不佳影响,华谊兄弟业绩遭...
    2017-04-11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