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观下的锅圈:“国民火锅”彻底火了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27





  放眼全国4000多家锅圈食汇的门店加盟商,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且来自各行各业,卖服装、做建筑、搞美容......但要问他们为什么选择“锅圈食汇”,他们大概率是先从一名顾客“路转粉”的:先购买锅圈的食材,逐渐认可它的品质,然后考察这个项目,分析市场前景,最终决定投身这份事业。


1.jpg


  火锅食材属于餐饮行业的细分领域,锅圈究竟有什么魔力能驱使一波又一波人投奔于此?答案很简单:一是锅圈的食材好;二是社区的市场广;三是加盟的无压力。诚然,锅圈食汇长城康桥花园店美女老板娘张娜就是独具慧眼的其中一员。


  确认过眼神,锅圈就是她要找的项目


  此前,张娜两口子从事的是采暖行业,手里经营着一家门店,尽管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但数年来生意总体平稳。彼时要让张娜割舍这份坚守多年的事业,转战火锅食材领域,那她决然不会。


  但世事无绝对,万事讲究一个“缘分”。偶然的机会,两口子发现附近新开了家“锅圈食汇”的火锅烧烤食材超市。偌大的门面,每天顾客熙熙攘攘,出于好奇张娜夫妇也忍不住前去打卡。


  抬眼望去,充满家庭主题的门店氛围扑面而来,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火锅食材映入眼帘,更令人惊艳的是标签上的美丽价格。如此出圈的经营模式,张娜顿时萌生了新想法。在品尝完食材之后,她对锅圈的钟意程度达到了最高级。确认过眼神,锅圈就是她要找的项目,她终于决定开一家锅圈食汇门店。


2.jpg

3.jpg


  向来雷厉风行的张娜,第二天便前往锅圈食汇总部商谈加盟事宜。总部从项目优势、门店运营、项目前景等方面悉心讲解,她当场签下了加盟合同。


  2018年国庆期间,张娜的锅圈食汇长城康桥花园店正式开业。半年后,第二家门店也顺利开业,门店营业额也是水涨船高,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线下玩出新高度,用户体验和粘性是关键


  1、设立体验区,打造“沉浸式”购物新风潮


  锅圈食汇那么多线下门店,业绩做得好的大有人在,每个加盟商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但能把门店玩出新高度的,张娜的两家门店很有发言权。


  区别于其他门店,张娜的店增设了一个10张台的堂食体验区。前面是门店食材陈列区,后边是体验区。平面设计专业出身的张娜亲自设计堂食体验区,流行的动漫风配上前卫的宣传文案,瞬间就能吸引食客的眼球。


4.jpg


  从陈列区买好锅底及食材,在后边体验区即可食用。体验区下锅底用的是农夫山泉纯净水,每张台收费35元。在体验区用餐,整体算下来,要比去火锅店消费划算得多。


  2、深度超链接,形成接地气的“老板娘文化”


  为什么锅圈食汇长城康桥花园店做得如此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张娜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老板娘文化”功不可没。客人姓名、家庭住址、食材喜好,她都了如指掌。


5.jpg


  因此,许多客人正是冲着这位老板娘来打卡消费的。用张娜的话来说:你真心实意对待客人,客人是能感受的到,忠实的顾客应该是一个门店最重要的资产。


  线上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食材精准匹配国民餐桌


  如果说线下门店的辐射范围是社区周围三公里,那么线上营销就是打通社区辐射范围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更精准地将优质的火锅食材送到国民餐桌,张娜早已了然于胸。


  据她介绍,诸如拼团、秒杀、代金券等线上活动,做的一直很不错,线上的营业额能占到门店营业额3~4成。


6.jpg


  至于社群营销,曾经兼职社区拼团团长和微商的张娜更不在话下。门店开业之初她就与社区水果拼团团长达成合作,时不时的也能在社群中发些锅圈食汇的产品及活动信息。之后门店更是成为社区水果团的提货点,慢慢的还有人让直接把快递放到店代收,这些人取货时顺便带包食材回家不说,还都被张娜发展成为自己社群的会员。现在一个群已经达到上限,另一个社群也在陆续筹建中。每天群里的都会有一款食材免费秒杀,拼团、砍价等也都能玩得转,社群活跃度极高。


  至于在食材销售上,张娜也是玩出新花样,就单拿店里的冰粉来说,店里的冰粉不但有红糖,而且还配上花生碎、山楂片、葡萄干等。自己做的“每日一菜”也是天天发,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好多顾客每天都要“种草”她朋友圈里的食材。


7.jpg


  像张娜这样开着不止一家锅圈门店的加盟商不在少数,锅圈是值得投资的。如今的锅圈,早已名声在外,越来越有“国民火锅”的味道,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加盟商。而锅圈承诺的“零加盟”彻底打消了那些潜在加盟商们的顾虑,总部从选址、经营、配送等环节可谓面面俱到,一股全民开火锅食材超市的新热潮已悄然来临!


  转自:北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