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类信息超千万 双11沦为消费维权集散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23





  “双11”集中释放消费潜力,消费者维权问题也随之高涨。1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10月20日至11月15日期间,“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4.31%。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显然,热火朝天的直播带货成了槽点的集中地。此外,“双11”当天的11月11日,消费维权、促销规则类负面信息等均达到峰值。


  监测27天:消费维权类信息超千万


  11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5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


  在10月20日至11月15日共计27天的监测期内,系统共收集“双11”相关“消费维权”类信息1429.63万条,日均信息量约53万条。其中,峰值出现在11月11日,为105.14万条。


  从信息传播渠道来看,微博是“双11”期间“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主渠道,信息量占比56.3%;其次是客户端,信息量占比18.16%;第三是微信,信息量占比12.16%。


  明星带货:粉饰影响力指标 刷单造假频翻车


  监测期间明星带货的维权信息颇为扎堆。中消协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共监测到“吐槽类” “消费维权”信息204.59万条,占“消费维权”信息总量的14.31%。监测发现,今年“双11”促销活动期间消费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带货、不合理规则两个方面。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负面信息33.41万条。每日负面信息量较为平稳,日均在12373条左右,其中11月11日舆情信息量最高。


  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两个方面。中消协列举了“汪涵带货疑似造假刷单造销量”“李雪琴亲历直播带货造假”两个案例。


  中消协表示,一方面,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有媒体报道称,李雪琴直播当天结束时的311万观众中,只有不到11万真实存在,其他观众人数都是花钱刷量,而评论区与李雪琴亲切互动的“粉丝”的评论,绝大部分也是机器刷出来的。


  促销规则存“槽点”:想要“薅羊毛”却被“割韭菜”


  据中消协案例,11月11日,@娱乐榜姐:“#被高洁丝气死# 这是什么操作啊,大半夜被气死了。” 高洁丝买两件有折扣,结果却限购一件。


  此外,中消协还给出案例,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五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促销规则类负面信息915029条,相关负面信息在11月1日和11日较多。


  中消协表示,“双11”期间促销规则相关舆情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电商选择性推送优惠券精准杀熟;二是不合并付尾款不能使用满减优惠券、不付尾款不能退款、付尾款必须熬到凌晨、“双11”当天不能退款等“硬规则”引发的无奈“吐槽”热度持续时间较长;三是诸如计算满减、津贴、红包、合并购买等堪比数学考题的玩法抬高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便捷感体验,导致“尾款人”热情下降。(记者赵述评)


  转自:北京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