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沙,筑沙,筑就“丝路”通欧亚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0-12





  在大漠风沙中,在戈壁无人区,他们攻克一个个“不可能”,创造了奇迹——

 

筑沙,筑沙,筑就“丝路”通欧亚


—— “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京新高速最难区间临白段建设见闻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月25日,在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唐代诗人王维当年的吟诗地——京新高速临白段(临河至白疙瘩)所在的内蒙古额济纳旗。站在巴丹吉林大沙漠北部古丝绸之路上放眼望去,无垠的黄色沙海中,一条“黑色的飘带”向西蜿蜒而去,直奔欧亚大陆的深处……这就是国家“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京新高速公路。目前,它正按照要求,静待明年6月的竣工交验。


  “别看秋季的巴丹吉林沙漠挺美,可每到冬、春季,大风沙接连不断,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中国交建集团京新高速临白段项目部的“老兵”张宝玉介绍说,“我们建设的这357.84公里的路段都是沙漠、戈壁,穿越200公里无人区,是整个京新高速条件最艰苦、施工难度最大的路段……”随着张宝玉等人的描述,中国筑路工人不畏艰难困苦、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和气魄,再次浮现在记者的眼前。


  无路、无水、无电、无通讯、无人烟,修路先过生存关——


  水水水,拉一趟水来回需12个小时


  在沙漠、戈壁生存、施工,首先要解决的是水的问题。而要在茫茫无人区找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七分部党支部书记姜志光体会颇深。他们2015年1月10日进场后,第一件事便是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戈壁无人区四处找水。姜志光先是找来专业人员勘察、找水,井打了一口又一口,结果却令人失望。最后找到的水源地在打井100米深之后,每天出水量只有几十立方米。后来,他们在距离项目部五六十公里外的一个废弃矿井里,从200米深处的巷道里取来了渗积水。


  十分部的找水经历更为艰辛。他们承建的第十标段地处荒漠最深处,300公里外的嘉峪关是距离驻地最近的城市。最近的水源,在驻地75公里外的马鬃山上。为了方便运水,他们专门修建了10公里的便道。75公里路程,一个来回竟需要12个小时。施工最繁忙时,他们工地有近20辆运水车源源不断地运水。


  那焦渴的戈壁和如同眼珠一样珍贵的水滴,至今仍时常在筑路者们脑海浮现:一盆洗脸水好几人轮番使用,严重缺水时,两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冬天拉回来的水冻成了冰块,用火烤化了小心存放,一点都舍不得丢弃……


  没有房子,他们就在沙漠、戈壁搭建工棚、打地窝子;没有电,他们就自己发电;没有通讯信号,他们就请专业人员帮助建设基站;没有路,他们就修建了60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仅仅几个月,他们攻克了一个个“不可能”的难题,为正式开工创造了条件。


  “被逼”出来的以快取胜战术:快进、快建、快撤——


  1万多名农民工无待工、无欠薪


  “2015年春季是土方施工最繁忙的时候,刘总说土方工程的工期可抢、可控,要求我们多上设备、多上队伍,采取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快进场、快临建,快干快撤,以快取胜。”回忆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张宝玉仍然难以平静。


  当时的景象是:蓝天下,黄沙中,近万名“蚂蚁大军”在无垠的大漠、荒原上夜以继日地挖沙、运沙、堆沙、填沙、压沙……白天数千辆各种车辆来来往往、尘沙飞扬,晚上车灯通明,东西绵延达300多公里……


  张宝玉所说的刘总是中国交建京新高速临白项目部的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刘永明。


  说起以快取胜的战术,这位“老交建”说:“这是‘被逼’出来的。临白项目所处位置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绝对不能出任何事情。特别是这里条件十分艰苦,施工队里的农民工来自全国各地,在大漠、戈壁呆久了,很难受得了。加上工期很紧,因此,我们要求科学筹划,合理安排,绝不能出现窝工、待工现象。要让农民工来了就有活干,干完活就拿到钱,拿到钱就赶快撤离。”


  刘永明这样做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首先就是“集中管理法”和“互联网+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刘总每天早晨起来,首先通过手机查看各个分部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结算、工资奖金发放等信息,发现问题就打电话询问,需要时就到现场解决问题。”京新高速临白段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杜子义说,刘总对各分部农民工工资、奖金的发放特别上心,经常到现场询问、监督。


  以快取胜的战术还得益于一整套成功的技术创新。“对于风积沙路段,我们探索了‘水沉法’,就地取材,加快了工程进度。”该项目部总工程师黄西民深有感触地说,像这样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确保了施工进度以及各种工程完工后快速检测、快速验收,然后施工队结账撤离。


  “最近,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下发了一份文件,要求清理农民工欠薪问题。我们项目部先后有1.3万多名农民工参与施工,他们的工资当时在施工现场就结清了。”刘永明笑着对记者说。


  绿色工地,绿色施工,环保工程——


  “把路轻轻地放在大漠戈壁上”


  行驶在京新高速临白段,人们会发现路边不远处不时会出现一个二三十米边长的方形图案,里面长着黄色的植物,十分显眼。


  “这都是我们的取土坑,经过恢复后,种上了适宜在当地生长的植物,它们的叶片在秋季会变成黄色。”随行的刘永明介绍说,这里气候环境恶劣,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荒原上长期形成了一层硬壳,下面才是厚厚的黄沙。有硬壳在,荒原上刮的就是风;没有硬壳,刮的就是沙尘暴。”姜志光说,“我们在取土时,小心地把这层硬壳取走、放好。恢复时,再把它放到上面,以防刮起风沙。”


  为尽量减少占用土地和保护植被,筑路工人们远离道路两侧选择取土场,把荒秃的山包整理成平地,撒种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草籽,培养植被;施工便道定期洒水,减少扬尘;根据当地物种组合,种植胡杨、红柳、梭梭等防沙植物55万余株;对因施工造成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时快速地处理……为方便野生动物迁徙,他们共设过道桥涵445座、环保隔离栅约300余公里,并修建了大量野生动物饮水点。


  他们还聘请牧民作为环保监督员,监督环保工作。“他们修路,不但没有毁坏环境,还改善了环境。”9月26日,在老牧民、环保监督员根登家,根登声音洪亮地对记者说,“修路改良了我们的牧场、水源、道路,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支持。”


  经过15个月的艰苦努力,荒漠里再现了“保护与植被并行,黄沙与新绿一色”的景观。他们践行了绿色工地、绿色工程、环保工程的承诺,实现了“把路轻轻地放在大漠戈壁上”的目标,赢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多项荣誉。而且,靠着以快取胜的战术,他们还实现了全线第一个全标段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了2个多月。这条世界等级最高、里程最长的沙漠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北京与新疆的距离拉近了1300公里,打造了一条天津港至荷兰鹿特丹港最为快捷的亚欧陆上大通道。(记者 刘津农)


  转自: 中工网-《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建设成就采风座谈会暨赠书仪式举行

    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建设成就采风座谈会暨赠书仪式举行

    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与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委联合主办的中国交建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建设成就采风活动座谈会暨赠书仪式在额济纳旗临白三标项目管理部举行。
    2018-09-26
  • 京新高速公路临白三标项目打造生态建设样本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京新高速公路临白三标项目打造生态建设样本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采风组一行深入戈壁无人区重点路段、沿线农牧民家庭、项目所在地的生态保护区和文化旅游产业区,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京新高速公路的建设历程以及道路通车后为促进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所发挥的...
    2018-09-28
  • 高速通车促开放 产业兴旺惠民生

    高速通车促开放 产业兴旺惠民生

    2018年9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组织开展的“建功新时代 大漠筑丰碑”——“一带一路”中国交建京新高速公路临白三标项目建设成就采风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行。
    2018-10-09
  • 建功新时代 大漠筑通途

    建功新时代 大漠筑通途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京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周年之际,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组织开展的中国交建京新高速临白三标项目建设成就采风活动在阿拉善额济纳旗进行。
    2018-10-0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