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西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5





  在云南省提出发展区块链产业之前,这个西南省份很久没有“新”的变化了。


  尽管这个地区的变化一直在持续,比如旅游业发展更为健康有序,湖泊保护治理更加有序,交通条件日益获得改善。


  但这些变化,都是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或发展,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较,云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缺少“新”的元素。


  贵州提出的“大数据”,西安提出的“硬科技”,且均举全省、全市之力推动,使得外界对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基建”产业,或也将赋予云南新的变化。


  新基建推动西部经济


  新技术、新科技引领的新基建,对于西部地区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


  2015年,贵州提出发展大数据产业,并顺利给贵州贴上大数据的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凡是提到大数据,皆会提及贵州。


  彼时,贵州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能否培育出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带给了贵州产业新的活力。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和广东,位列全国第三位。其中,贵州的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2017年,拥有众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西安,举办了首届硬科技创新大会,将“硬科技”与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当时有评论认为,打造“硬科技之都”,使这座古老城市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8年,与贵州相邻的另一个地区重庆也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即大数据智能化。其背景是当地工业经济出现增速下降,尤其是汽车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当地主政者希望,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帮助这座城市走出困境。


  这一效果是明显的,2019年,重庆不仅顺利度过GDP增速连续下跌的低谷,其新经济也开始发力。就当年全年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和11.6%,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4和5.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19.2%和25.0%,比上年分别提高1.2和2.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8%和42.1%。


  四川省则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始培育新兴产业的地区之一,如今集成电路与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其工业经济的支柱。2020年1-2月,四川省能够在外贸总值增速、进口增速、出口增速三方面均取得正增长,其原因之一便在于集成电路方面的产业供需能力。其中,四川的出口机电产品428.9亿元,增长6.5%,占同期四川出口值的86.6%。


  云南打造区块链新名片


  云南省在这一轮新基建的建设潮中,又能抓住哪些机会?


  新基建领域包括5G、智能电网及特高压、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际高铁、轨道交通。在“十四五”期间,云南省至少在其中4个方面将进行布局。这包括总投资500亿元的5G网络全覆盖、总投资600亿元的智能电网和跨境电网建设、总投资815亿元的滇中城际铁路、总投资1000亿元的昆明-丽江轨道交通项目。


  其中,昆明-丽江的轨道交通项目,最能代表云南省在新基建领域的“雄心”。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民欣在谈及该项目时说,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率先建设一条推动高速磁浮项目迈向工程化、自主化、市场化发展的示范线,将对我国高铁轨道行业所有企业、科研单位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今后引入资金、技术、产业等极为有利,可带动云南省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以磁浮示范线吸引整合集聚全国的产业力量,占领高新产业的制高点,对云南省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至关重要。


  此次云南提出发展的区块链产业,亦与这条高速磁浮项目的建设目的有相似之处。这不仅可以带动云南省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产业发展,同时也将是一份实实在在的“邀请函”,对于全国的区块链企业、人才而言都具有吸引力。


  一个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以资本、人才、政策等为代表的行业基础环境;二是以专利、软著、论文等为代表的理论技术支撑;三是以企业和用户为代表的具体落地场景。


  云南在发展区块链产业的过程中,能否在这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将成为未来考核该省区块链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届时,区块链能否像大数据之于贵州那样,成为云南的新标签,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