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卖出6个亿的网红中药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27





        盒子上的画面很干净,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欢呼雀跃着;他目光所及的前方,“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九个字表明了其独特身份。


微信图片_20201027111835.png


        最近,这个由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纯中药口服液刚刚从59595个中成药产品中脱颖而出,在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市场价值上得到权威《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版)》的认可——在“儿科用药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榜”中,它列第五位。而一年卖出6亿元的成绩单更证明了市场对它的青睐。


        长期以来,在中、西药或多或少的比较中,前者被认为竞争力稍显不足。但上述中药却用事实表现:一款好中药,有底气、有实力,更有技术含量左右市场。而这也成为科技日报记者关注这款网红中药的理由。


        “组方源自临床、获得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连续3年上榜《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报告》、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这些“王牌”,是前不久,临床专家、方法学专家和药学专家在一轮轮的考察、评审后,对“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予以肯定的证据。


        政府肯定,专家认可,市场青睐,一款“网红”级别的中药需要的因素,这款口服液全具备。


        这是一款什么药?是如何打造的?


        儿童用药缺乏是世界性问题,即使在制药水平发达的美国,也有超过75%的上市药品没有儿童临床研究数据。咳嗽是儿科多发病、常发病。权威数据显示,儿科止咳化痰用药以41.71%的份额主导医院中成药儿童用药市场。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主要用于小儿咳嗽约70%咳嗽患儿中食积咳嗽或兼具食积症状者,以第263项消积化痰类药物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属中药大品种基本药物。


        “‘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临床使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专家的这一观点有迹可循。


        国家工信部2016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统计,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居全国儿童止咳化痰类中成药口服液体制剂销售额第一位;连续4年入围《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


        专业机构的认可与市场的表现成正比——目前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累计销售额已突破37亿元,成为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首选药物。


        在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是众多的明星产品之一。


        得益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妙笔生花”,科学家们将山楂、桔梗、枇杷叶、瓜蒌、莱菔子、枳实、连翘、蝉蜕、葶苈子、槟榔十味中药不断提炼、深度精炼,最终得到一味好药。



        但好药向来开发不易。


        在鲁南厚普制药的车间里,经过“净选—投料—煎煮—浓缩—醇沉—出供配液—配制—灌封—灭菌—灯检—包装”等长链条之后,一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新鲜面世。生产时间短,但其开发时间却充满着挑战。


        记者了解到,在开发过程中,上述产品解决了十一项关键技术和行业问题。


        比如,这款中药在国内率先开发和集成应用覆盖中药口服液生产全过程的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及数字化装备;创新性的研发了中药口服液生产先进测定技术和方法,科学有效地建立先进制造技术标准验证方案;集成运用智能控制、诊断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中药口服液的质量分析和追溯体系……


        在开发过程中,这支小小的“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不但收获了市场,更收获了荣誉,获得了政府肯定,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人还记得去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于9月18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痰热夹滞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立项答辩,并于10月10日正式官方发布公告通过立项。



        它凭什么通过学会的严格论证审核?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它的组方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毕可恩的临床经验方,填补了国内中成药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空白;其次,它于1997年上市,后期相继开发上市颗粒剂型,是国内独家品种;而上市20多年来,临床疗效获得中西医专家的广泛认可,药品覆盖29个省市,三级医院1640家,二级医院2037家,连续3年总销量超过9.7亿元。


        有了临床表现和市场认可,一年卖出6个亿,成为网红中药被视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记者 王延斌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