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河南开发区改革进入最终攻坚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5-23





  近日,河南开发区改革大动作不断,《2022年推动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公布,《关于实施河南省开发区标准体系及基准值(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等。


  这些方案明确:2022年全省开发区整合工作全面完成,标准、规划、机制、组织全面确定!


  至此,去年下半年启动至今,河南开发区改革迎来“最终攻坚”!本轮河南开发区“最终攻坚”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从时间线上看,划定了两条特别清晰的节点:6月底是河南开发区改革初步完成节点,2022年年底则为最终收官节点,全省开发区改革工作也将按照这个时间线倒排加压推进。


  其中,6月底前的关键,聚焦在管理体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上。


  管理体制改革上,一方面,强调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剥离社会职能,按照领导班子任期制、员工全员聘任制、工资绩效薪酬制“三制”要求,把领导班子和内设机构安排到位、员工聘任到位,把公司真正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强调加大放权赋能力度,而且把开发区的放权赋能与当下正在进行的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结合起来。


  空间布局优化上,河南产业载体平台迎来了近十年来最大的“调整”、重构期,以规划调整为牵引,带动全省开发区目标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配套等的“迭代升级”的导向非常清晰明确,更进一步则是推动整个河南产业发展从载体到集群,从思路到方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次,从改革逻辑上,强调与全省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紧密扣合。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报告中,对河南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行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完整给出了河南发展“新方法论”。


  这其中就包括系统性重构了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施“一主两副”(一主郑州,两副洛阳、南阳)+四个示范区+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省域发展战略。


  本次开发区改革最终攻坚方案,特别是《通知》中的开发区标准体系基准值按照区域分类,最鲜明地体现了:本次改革,要和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紧密扣合。


  一方面,修正系数的设置,把郑州都市圈建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郑州和洛阳的“主副”关系体现明显,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离不开产业载体和标注的规范和统一;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分类充分体现了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特质,优化开发、重点发展及生态功能的分类,与县域高质量发展方案、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案,保持一致。


  这也为全省开发区改革的方向,做出了重要提示:开发区改革,需要站位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的角度,站在“都市圈与城市”“中心城市与县域”的互动关系上,跳出开发区来思考、定位开发区的布局和方向。


  再次,从改革导向上,突出“做强”与“定准”。


  河南开发区改革的导向,呈现出“做强”与“定准”两条主线。


  “做强”方面,既体现在加快培育龙头开发区上,《工作要点》中强调,新增2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5个超500亿元的开发区;也体现在开发区内部,强调突出“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强调聚焦2-3家带动性强的“链主”企业培育,强调各开发区新引进2个以上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等。


  “定准”方面,则主要是以“亩产论英雄”推动开发区发展,明确河南省开发区推荐性指标及基准值,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亩均600万元,亩均税收为20万元。


  这个标准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 拉高标杆再出发的特质,既考虑了全国情况及河南发展现状,也充分向浙江等发达区域对标看齐。


  从当下河南开发区普遍情况来看,这个标准需要各地加倍加压努力。


  最后,高质量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本轮改革最特殊的新内容。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信阳调研时,给出了老区全面振兴的新方法论,强调把革命老区这样的边缘思维,转换为发展前沿、开放前沿的意识。


  而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是这一发展思维转换的关键载体。本次改革攻坚也把“高质量建设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单独罗列,其在全省开发区,乃至河南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位置,体现得愈发充分。


  当然,河南开发区改革逐渐完成,河南产业发展载体完成了历史性的升级、迭代这种的重大提升之际,笔者也想谈点题外话:在河南各地发力加压开发区改革、发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以巴奴、蜜雪冰城等为代表的优质河南企业,也在几乎同时“出走”河南。


  如何更好地利用开发区改革,推动经济、产业、企业进一步壮大发展?如何平衡招商引资与本土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考核体系设置中,更好地体现服务本地企业发展壮大的比重?如何在这两年波动冲击之下,坚定企业家投资河南、相信河南的信心?这些命题,特别需要大家一起认真思考。(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