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热门科学书籍如此受欢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16





      《给赶时间的人看的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一书的写作初衷,是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宇宙”的人气正不断上涨。他提醒我们注意一件事:“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一颗环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上”,而且是由一位天体生物学家担任主角(他拒绝说出这部电影的名字,但我们可能需要找个人去再看一遍《飘》了)。

      泰森宣称,天体物理学在最受欢迎的科学中排名首位,虽然缺少确切数据,但是这一观点的确能够让人信服。他对此解释说,大多数人都曾在夜晚仰望星空,思索着“茫茫宇宙,我身在何处”之类的问题。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解答这一问题——虽然就区区200页的篇幅来说,这个目标略有野心。不过,他接下来的这句话才真的让读者备受鼓舞(或深感恐怖):“如果我成功了,那么你们将在文化上通晓我所专长的领域。”我们这些门外汉是注定要对天体物理学侃侃而谈了吗?才刚把标准抬高到“基本流利”,泰森又迅速将之降到了“在茶水间聊天时不感到尴尬”的程度。这里的关注点是一种文化上的理解。但话又说回来,这个事情存在什么危险性吗?在试图熟悉专业领域的尝试中,一个人会面临成为科学话语的肤浅过客这一风险吗?或者更糟,变成一个真心相信凭借自己读的这本参考手册就能指点一二的观光客?泰森把他的这本书推荐给“太忙碌,无暇通过课程、教材或者纪录片来了解宇宙”的人群,这一点加深了我们最初的担忧。

      然而,一旦泰森开始写下年轻宇宙那些至关重要的数据,这种担忧很快消失了。他写道:140亿年前,宇宙比一个句号还小。接着是更为精确的细节:在第10-45秒时,宇宙的宽度不超过10-35米。到书的第4页,我们刚刚走到宇宙历史的万亿分之一秒,不过我们的向导正在全速前进:他已经写到了普朗克时期(译注: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命名的时期,是宇宙历史中最早的时间阶段)和四种作用力(弱力、强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这时我们有信心认为,他不管怎样都会在我们翻完整本书之前讲到2017年。到了第18页,我们发现自己走到了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一秒。这时,温度已经降到一万亿开氏度以下,以及“是的,反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两页之后,我们开始以更接近人类的度量标准思考:一整秒过去了。事物进程慢了下来,这时宇宙的宽度有几光年,温度只有十亿开氏度。泰森每隔几页报一次时间,这种写作手法效果不错,不仅让读者及时感知测算维度,还带来了一种戏剧感:留给宇宙变化成型的时间不多了。与物理学界大多数人相比,他在描述这些事件时带有更多确定性,他努力的方向是让读者可以应对一次交谈,而不是厉害到被人欢呼“万岁”。


《给赶时间的人看的天体物理学》

     《给赶时间的人看的天体物理学》在形式上是一本文集,但编排十分清晰。书里没有图表、时间线和一套细致的理论标准,却有骇人听闻的冷笑话和借鉴来的网络流行语。面对这些,那些真的赶时间的人可能会感到受挫吧。尽管如此,泰森仍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传播者。这听起来也许有点主观,但有数据支持这一论断。他在2014年重新制作了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电视片《宇宙》(Cosmos),全世界有4千万人观看了第一集。他目前的节目《星谈》(StarTalk)呼声也很高,那是一档天体物理学谈话节目,邀请的是前总统、好莱坞一线明星和科学家。

      泰森的成就来之不易:很少有黑人能成为天体物理学家。在1970年代,他就读于哈佛大学时,泰森不仅要抵抗白人建立的既有体制,而且要面对来自同侪的压力,有人曾对他说:“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把天分用在天体物理学上太过奢侈了。”现在,他顽强地捍卫科学,视科学为探索真理的途径,科学让他得以站在政治中心,观察“两边的灼热空气”。确实,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反思宇宙视角”中,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泰森的政治立场。泰森在其中提问:谁可以享受到一种宇宙视野的生命?“不是血汗工厂的工人,当然也不是从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流浪汉。你需要有宽裕的时间,而不能仅仅为了生存整日奔波。”这一章探讨了最世俗的琐碎问题,并以一条信念作结:“宇宙视角”是要拥抱善意、环境保护主义与亲密关系,探寻真理,并且拒绝“低等狭隘的偏见”。他强烈要求读者“如果不能每天一次,那么至少每周一次,去深思在我们面前,有什么宇宙真理有待发现”。

      “神存在吗?”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提出,“有些宗教人士带着一点儿正义味道,坚称一定有某种存在开启了这一切”。泰森似乎对解答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感到厌倦:他是美国科学界的代言人,是这个国家在生命和物质起源方面最杰出的专家。正因如此,他被频繁追问对上帝的看法。他对此提出抗议,并且用坚实的证据表示说:“我们知道宇宙有一个开始”,“我们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尘埃,然后我们被宇宙赋能,得以去探索它”。这本书的语言从始至终暗示着灵性(spirituality)在天体物理学中的复杂角色。尽管他借用了基督教里的意象(前三章的标题是“万世流芳”、“身在地球如入天堂”、“要有光”),但泰森的宇宙视角是“精神上的,甚至是救赎的——却不是宗教的”。

      如果说《给赶时间的人看的天体物理学》检验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那么海伦·切尔斯基(Helen Czerski)的《茶杯里的风暴:日常生活里的物理学》(Storm in a Teacup: The physics of everyday life)讨论的则是生命长度和相关大小的内容。她的目的是用类似这样的细节让读者兴奋激动:“要让标准家用浴缸里的一整缸水和大海一样咸,你需要加入大概10公斤盐,也就是满满一大桶。”如果有人对这一信息不感到惊异,那他可能是天性迟钝。书中还对浮力、海洋的温盐环流等进行了解释。切尔斯基是一位研究气泡的物理学家,这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专业领域。气泡无处不在,这个小东西能把我们从日常生活(泡泡浴、面包面团、奶酪)中引入复杂的物理学世界。物理学会让很多人敬而远之,泡泡却不会,这本书很大一部分魅力来自于它平易近人的一面。比如说,书中关于地心引力以及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沉没的讨论,是从她在母亲后院里和家人一起制作葡萄干熔岩灯开始说起的。她在脚注中说明了这段趣事:“巧合的是,泰坦尼克号相对于自身体积的沉没深度……与葡萄干在2升瓶子里沉没的深度非常相似。”这种视角的转换,让读者像上帝一样,在瓶子中目睹了一场沉船海难。

《茶杯里的风暴:日常生活里的物理学》

      虽然泰森避免讨论其个体对于通用宇宙视角的作用,但切尔斯基却把她的个体身份想象成了一种寻找视角的工具,尽管也许不是以他人可预料的方式(英国大部分高校物理系的女性比例不到20%)。在《茶杯里的风暴》的最后几页,她谈到了自己北方人的出身,以及拥有不同背景对于“丰富和发展这项集体事业”的重要性,她认为我们应该“欢迎来自任何背景的人提出宝贵的意见”。

      为什么像这样的科学书籍如此受欢迎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们似乎能够激发读者的敬畏之情。201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员们分析了《纽约时报》转发最多的一系列文章,并且推断出读者寻求的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情感体验,一种钦佩和崇拜的感觉,即使其面对的事物高于自我”。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看上去尤其满足这一点,但是只有一小撮人有这个能力或者有这个爱好,从这些知识中寻求超越。

      事实上,激发敬畏感只是原因之一。科学家们正被大力激励着参与科普:现在很多研究基金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而且公众的意见对于基金政策有着重大影响。科学本身可能是对于真理的探索,与政治无关,但是公众的意愿能够影响到国家牵头的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对哈勃望远镜和韦伯望远镜的资助,就曾在大众循环反复的嘲笑与支持中进进退退。哈勃产出的那些激发公众想象的图像,为其最后的成功贡献良多,和研究产生的数据所发挥的作用基本不相上下。

      而且,公众的参与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兴趣和支持: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们现在可以为科研项目贡献他们的图像识别能力、人力或者计算机技能。1999年,“国际太阳-地球探索者3号探测器”被美国宇航局(NASA)遗弃在了一条环绕太阳的轨道上,它在2014年被成功重启,这次尝试就是第一个“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众筹众包的太空科研任务”。这一工程是在一家废弃的麦当劳店里进行的,就在加州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NASA’s Ames Research Center)所在的园区。“宇宙动物园”(Zooniverse,一个为大学开展科研项目招募志愿者的线上平台)和“蛋白质折叠”(Fold-it,一个在线视频智力游戏,其中玩家决定真实蛋白质的结构)这两个公民科学项目,都已有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事实证明,你在宇宙中的立身之地,正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团队之一。

      对于那些成为畅销书的科学书籍来说,出自科学家之手这一点是它们的核心吸引力所在。这些写作者是真相的生产者,他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像炼金术一样神奇。他们的智慧不可言喻,极富吸引力。在阅读他们的文字时,我们得以了解他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史蒂芬·霍金以《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开创了先例。尽管这本书是有史以来科学家所写的最畅销科学书籍之一,但它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几乎难以理解,特别是书的最后几章。但是你在阅读时逐渐意识到,自己跟不上作者脚步的过程,也是令人激动的内容的一部分。这时,你不单单是对宇宙抱以敬畏,同时也对努力理解宇宙的这个人心怀敬畏。在阅读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海伦·切尔斯基以及其他科学家写的书籍时,你可以估测自己相对那些聪明人的理解能力——事情立刻会变得既骇人,同时又让人备受激励。你就如同在奥林匹克马拉松赛道旁陪跑了几百米的一名观众:短时间里你能够跟上参赛选手们的速度,很快你就会被甩到后面。但有那么一瞬间,你就在他们旁边,敬畏之情就在这一瞬间里油然而生。


  转自:界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