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而不失趣味——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作者:郝莎莎    时间:2017-05-15





  姜生教授积二十几年心血之作《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于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甫一问世即赢得海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青睐,并引发讨论和思考。

 

  《汉鬼考》更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作者以汉墓为切入点,通过传世文献(特别是早期道教经典)与大量考古材料的相互论证,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揭示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尸解成仙信仰,梳理了两汉时期的社会信仰变迁。有学者指出,《汉鬼考》开辟了从宗教角度来解读汉墓的新视角,探索汉墓空间结构及墓葬陈设的宗教意义,重申了今人所遗忘的神道,揭示了汉画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及其所映射的汉帝国的信仰内核,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或者说以前完全靠猜测的问题,可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该书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方法,打通了学科壁垒,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武梁祠画像石、徐州元和三年画像石、潘家疃汉墓画像石、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以及长沙马王堆墓帛画与四重彩棺等大量墓葬考古材料,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

 

  在汉画研究方面,有学者感叹考古学固守“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其研究止步于“实”不能“通”;艺术史耽溺“西方美学”的桎梏,其研究浮于“美”而不能“真”。《汉鬼考》一书从信仰与仪式角度切入,视汉墓为汉人、汉帝国理想精神之载体,切实合乎历史与逻辑,探赜索隐汉画之“真”,可谓实现了汉画研究的新转向。此外,本书所使用的汉画资料非常丰富,不少画石、图像颇难寻见,甚至运用了一些“丑陋”和残缺的画像,这也是对汉画研究的一种突破。有学者指出,该书对汉墓图像的认知,使我们在一种近乎荒诞的历史图景中看到了汉儒为世间凡人指出的在人生中谋求不朽的最高可能性。

 

  国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如今历史研究最难的不是材料的完备、方法的系统或视角的独特,而是如何通过这些方面的学术积累和进展,抵达历史现场的核心:当时人们理解和塑造生活的观念、态度和方式。优秀的历史学者不只是依托偶然现存来考察历史,而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历史对象的认知。《汉鬼考》一书从仪式构造、空间象征、符号逻辑、图像内容入手,揭示了看似光怪陆离的信仰、祭祀现象背后的基础和逻辑,是一部可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历史、探究乐趣的厚重之著;而且,该书让我们改变了过去对汉代谶纬的鄙视,而上升为重要的宗教与思想史文献。

 

  《汉鬼考》作为一本学术专著,面向的主要是学界的专业人士,然而该书一经出版就引发了大众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大量原创性知识在严肃的学术氛围下不失趣味性,拓展了大众对科学的接触面:六博图隐喻墓穴为仙人之所;“鸟喙神仙”在汉代作为‘道’的化身被称为“灵鸧”,是老子神化时期的早期形态;“死者”进入墓室经历新的铸炼:在蓬莱服下海神所管神药,于昆仑拜老君、受道书、寻西王母饮玉浆,最终上九天变形成仙的仪轨……通过阅读该书,读者还进一步认识到汉画像石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认识到汉画像石并非简单的图形和绘画,而是反映着汉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对画像石的研究关系着对汉人内心深处的探索;更有读者读后把汉画像石誉为“被汉代人用墓室封存的密码”。

 

  作为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汉鬼考》非但没有因其内容深奥消解读者探求汉帝国精神遗产的热情,反而因文风激昂引发读者普遍的情感共鸣,其市场热度也恰恰说明本书准确回应了大众重温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切期待,及时响应了社会对建立新时期文化自信的强烈诉求,也激起了国外学界同行探究汉帝国思想世界的热忱。

 

  在中国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大国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本书对于汉帝国信仰结构、精神气质的分析和呈现为解答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宁夏引黄古灌区已成被遗忘的“遗产”

    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尽管这不是“最高级别的所谓遗产”,但仍然值得宁夏人骄傲。这意味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里的自然格局,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养育了这里的人,并且得到了...
    2017-10-13
  • 专家建言:推进福建世界遗产旅游发展圈建设

    福建世界遗产旅游发展格局逐渐成型,遗产地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加快启动世界遗产旅游发展圈的建设战略,瞄准世界级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推动遗产地城市的旅游产业转型,推动福建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
    2018-03-2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