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快法务”推出智能SaaS财税服务“快合财税”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17





  一站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快法务近日推出了专注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记账、报税、工商、金融一体化的智能SaaS财税服务解决方案产品“快合财税”。
caishui
  快合财税由快法务平台联合全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银行金融机构,针对3000万中小微企业而推出的标准化财税服务工具和企业财税金融解决方案。产品包括:工商(外资及海外)、代账、报税、财税咨询、税务筹划、审计、金融业务等标准化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首创的互联网智能财税全链条服务提供商。
 
  近千亿的中小微企业记账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显示:中国新增企业数量年增速近20%,2017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59.8万户,同比增长19.5%,平均每天新登记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25.5万户,同比增长18.0%,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27.3万户,同比增长21%。目前中国整个经济主体已突破1亿,国内目前存活正常纳税的中小微企业总量近3000万家,按传统代理记账代理服务收费3000元/年的最低标准算就是每年900亿的市场规模。这还只是基础代理记账的市场规模,不包括其他延伸的财税金融等服务。由于代理记账服务是高频刚需,不仅能带来持续性的收入,也具备客户黏性,而且对企业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数据有更好的了解,会成为黏住用户、发展高价低频(如各种资质申报、法律服务)业务的很好的抓手,该领域成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厂商的必争之地。
caishui
  传统记账财税细分市场急待互联网+效率创新与整合
 
  中小微企业对记账报税的需求是刚需,政策规定公司注册完10余工作日内必须去税务局报税。正常经营的企业也一般分为内外账,外账会找一家财务公司来代理记账。企业需求端的痛点明显: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不可控,需求无法界定满足,无法一站式解决需求。
 
  传统线下的由记账中介公司或个人兼职会计提供的服务模式并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客户还在用最原始的纸质票据交接,服务方式非常原始初级。供给端行业痛点明显:无法流程化,作坊式工作,单体运营没有分工。无法标准化,严重依赖会计个人经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获客成本高,人力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低。传统记账财税这一细分市场的需求未得到有效发掘与整合。
 
  “快合财税”互联网+SaaS工具+会计专家打造财税智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快合财税用互联网产品思维研发的记账SaaS软件可以智能快速识别票据、自动生成财务分录和三大财务报表、实现一键报税,操作简单高效,全程智能化、自动化高达95%。无论是会计老司机还是零基础的小白也能快速学会使用软件,快合财税就是这样通过无门槛、易操作、智能化,节省会计及企业做账报税时间的。除了SaaS记账软件,快合财税还创新研发打造智能化记账报税标准化全运营体系:客户CRM管理系统、工商记账服务流程全监控系统APP+PC、数据运营系统。未来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行业从电算化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快合财税智能化技术工具体系背后是一支分工明确的专业会计服务团队,每一位客户都可以拥有一名专属的中级财税顾问,一旦发现财务风险问题,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风险预警及其相应的规避方案,保证财税健康。如此一来,客户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财务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后期发展或受到税务局的处罚。
 
  在企业BOSS用户端可以通过PC端、手机端,随时随地查看公司的财务状况,如应收应付账款、纳税情况、本月利润等。同时也可以实时监督会计服务人员的工作进程和质量,全程掌控公司记账、报税工作,简单易懂。
caishui
  快合财税抢占记账高频入口,快法务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全链条平台
 
  快合财税于2017年7月内部独立技术研发率先启动,9月独立销售运营团队启动。全力All-in记账财税这一细分市场,做垂直纵深下沉规模化去开口子。依托快法务平台资源优势目前已经覆盖全国近100个城市,签约开通150家城市分站。目前每周新增记账企业数增长势头迅猛。
 
  快法务作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已完成从工商、财税、社保、知识产权、专业法律5大业务领域,500多个企业综合服务产品SKU标准化服务流程体系整合。利用平台+自营+工具的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外包解决方案。快合财税纵向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财税智能化服务,客户同时还能够在快法务一站式平台上满足关联的其他外包服务需求形成复购。一纵一横,快法务将打造出中国首创的一站式企业外包服务全链条平台。
 
  转自:飞象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