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贷金融:理财方式层出不穷,白领阶层如何去加薪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10-16





  白领阶层作为都市中庞大的群体,因其工资变动小而在物价飞速上涨的时代压力倍增。近日,搜狐焦点发布的《焦点话题:你对你的工资满意吗?》调查显示,网友们对个人工作满意度持续下降,调查中“不满意”人群的比例达到67%,这部分人群纷纷表示工资涨得太慢了。而数据显示,在“加薪”这一项中,47%受访者表示只涨过一次薪,13%的人群甚至一次都没有涨过薪。可是,工资没咋涨,白领阶层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却越来越大。
  最突出的一个压力当然是来自中国不断上涨的房价压力,如今白领阶层要想在北上深等城市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便不吃不喝,有相当一部分人至少也要奋斗三五十年。买不起房子也就算了,很多人甚至连租房也负担不起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租个小两居,没有四五千元根本拿不下来。相当一部分人每个月的工资仅仅只能够自己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租个房子,处处都得省吃俭用,可月月还都是月光族。
 
  伴随着房价的上涨,其他物质生活消费也在不断攀升,工资上涨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物价房价的上涨速度。加薪难已经成为目前全国上班一族普遍面临的一大生活难题,把钱放在银行,钱只能是贬值;而把钱投放到股票上面,随时都有可能打水漂的风险。对于上班一族们来说,互联网理财的出现,终于点燃了他们涨薪水的希望之火。于是,一些互联网金融巨头们也纷纷针对上班一族们推出了自己的理财涨薪计划。
 
  余额宝主打更为灵活的加薪
 
  余额宝从诞生那天起,蚂蚁金服就将其作为草根理财神器。此前他们就曾推出了“为你加薪7%”的余额宝用户权益专享-保险理财,并在数分钟内被用户“洗劫一空”,足见用户对于高收益理财加薪的迫切需求。而余额宝在刚推出之际,也正是凭借着较高的收益成为了众多上班草根一族追捧的对象。当然,此后随着余额宝收益的一落千丈,一些用户也开始逃离余额宝,不过余额宝仍然是一些上班族们选择加薪的重要渠道。
 
  然而,相比其他加薪理财产品来说,余额宝最大的不足其实也就是收益上的不足。作为基金理财类产品,理财收益注定偏低与一般P2P理财产品。对于那些基本上每个月都是月光族的用户来说,余额宝倒是能成为他们的首选,能够随取随用,还能直接消费。但是对于那些稍微有点积蓄的白领一族们来说,余额宝的收益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即便是余额宝的同胞兄弟招财宝,如今定期收益率也偏低。
 
  鼠贷金融:白领一族理财加薪神器
 
  鼠贷金融作为沪上知名的网络理财平台,上线2年多来,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透明、安全、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经过2年的发展,凭借严密的风控体系和资深的业务整合能力,在业界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鼠贷金融不仅口碑极佳,同时也为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理财收益,平台新人享有加息福利,推荐好友更有奖励金,优质丰富的理财产品更是吸引了大批的投资理财用户。截至10月中旬,平台注册人数已超过6万7千人次,累计投资金额达到5亿元。
 
  而鼠贷金融推出的理财产品能够上班一族的追捧,恰恰是平台合规安全性的体现。首先,真正能够吸引用户的还是在于鼠贷金融的平台安全性。鼠贷金融的资金交易都非常透明,而且进行了银行资金存管,对于理财用户而言,这保证了他们资金上的安全。其次,从平台的实力来看,鼠贷金融作为上海渝商投资集团旗下的P2P理财平台,有着雄厚的平台基础,平台强大的实力对于用户的理财收益以及安全性又多了一重保障。
  工资理财未来将成为上班一族加薪的必然通道
 
  从以上几大互联网金融的工资理财布局来看,他们着实为上班一族们找到了一条加薪的好通道。而未来的工资理财,也将会呈现以下两大特点:
 
  1.工资理财加速用户向高安全、稳收益平台集中
 
  某租宝事件以及快鹿兑付事件的爆发,让很多用户对于低安全高收益平台开始心生恐惧。上班一族们需要擦亮眼睛,选择那些安全系数高、收益稳定性强的网络理财平台。因此,那些安全系数高、理财收益也不错的平台也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上班一族的理财集中港,而工资理财逐渐流行也将会加速淘汰那些安全系数较差的理财平台。
 
  2.互联网工资理财常态化
 
  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上班一族对于加薪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面对这加薪难的现状,他们只能寻求新的途径为自己加薪。随着互联网工资理财逐渐走向舞台,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每月固定存入一笔收入到工资理财平台上,工资理财也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
 
  鼠贷金融理财顾问表示,加薪已是当前白领阶层的共同心声,但是如果只是守着老板给你涨工资却是不太现实。聪明的上班族们,知道用工资来投资理财,实现资产升值,选择像鼠贷金融这类的稳健型P2P理财平台,加薪将会不再是你的大难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