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是相互的,未来是共同的——走近在内地求学创业的澳门青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2-04





  20年前,濠江之畔,澳门回归祖国那一刻,人们充满喜悦,期待着对内地有更多了解;如今,越来越多的澳门人已经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中不断获益。
 
  澳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受澳门和内地紧密联系的驱动,来到内地求学创业,逐梦未来。
 
  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梁淑莹只有2岁。在她的印象中,“回归”是父母口中“街上不再乱了,没有喊打喊杀的事情了,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20年后,祖国已与她的未来紧密相连:离毕业还有半年多,梁淑莹已计划将她的职业生涯第一站定在深圳。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大五学生坦言,选择去深圳工作,除了离家近,更因为自己“很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
 
  “澳门很少有高校开设建筑学专业,就业空间有限。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与此相关的企业和设计院有很多。拥有在内地工作的经验,对我今后的职业规划很有好处。”梁淑莹说。
 
  这位自称“闲不下来”的澳门女孩告诉记者,来清华读书是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内地同学比我想象中更有思想、更开放。在内地,每一天都很新鲜,都充满无限可能,我希望在这里书写自己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内地高校开始向澳门学生提供免试保送生名额。20年来,越来越多的澳门学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奔赴内地求学。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表示,今年内地高校在籍澳门学生已超6300名,新招录学生逾2500名,在读和录取人数分别创历史新高。
 
  谈到来内地读书的决定,18岁的澳门小伙何文楷直言“爸爸妈妈很有眼光”。
 
  这位北京大学法学专业大一新生说:“父母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很好,我去内地读书,可以积攒一些经验,以后去大湾区工作比较有竞争优势。”
 
  尽管才入学两个多月,何文楷自信地表示:“自己很适应,除了普通话‘麻麻哋(一般般)’之外,没觉得自己和内地同学有什么不同。我的内地室友们也很好相处。”
 
  何文楷的三个室友分别来自新疆、安徽、四川。学校方面称这样的住宿安排是为了帮助他们(港澳新生)更好地融入内地生活。
 
  “我之前就读的澳门陈瑞祺永援中学一直是英文授课,现在是用中文,有时会有点跟不上,尤其是高数。”他说,“但我的室友们一直帮助我,老师还给我们组织答疑和辅导,很感谢他们。很期待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
 
  从大学校园到人生职场,从象牙塔到干事创业,更多澳门青年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与内地相连。
 
  与澳门毗邻的珠三角地区,是不少澳门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的首选。随着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这里更成为澳门青年日益重要的创业基地。
 
  11月结束第二次进博会商务活动的郑志达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他正张罗着自己刚刚在横琴注册的晷匠时尚设计有限公司。
 
  “每次来内地参加展会,我都很期待。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很多业内同行和不少经销商,这对我们这样的小公司的发展很有好处。”郑志达说,在进博会上,自己接触到了一些意向合作伙伴,明年公司的自主品牌服饰有望在内地十余个销售网点售卖。
 
  正因为看好内地创意设计发展潜力,郑志达下定决心在横琴设立公司:“横琴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将内地和澳门联系了起来,虽然公司规模不大,只有五六个人,但我还是想来试试。”
 
  郑志达说,自己决定来大湾区创业后,身边朋友经常会关心自己的近况,不少人也跃跃欲试。“对我来说,来横琴发展,就像是从澳门的一个街区搬到了另一个街区。”
 
  和郑志达一样,在澳门教育培训领域已小有名气的黎翰澄和林铭森今年也将目光投向了内地,他们计划在珠海开一间网球培训机构。
 
  “珠海近年来推进社区公园建设,拓宽了市民的文体休闲空间。同时,国际女子网球协会超级精英赛连续多年在珠海举办,网球已经成为珠海的一张名片。”爱好网球的林铭森说,“我们看好这一机遇,我们的网球培训机构预计明年2月开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仅在珠海横琴自贸片区,一年中新增注册澳门企业近500家,港澳企业超过3000家。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支持,给予像我们这样的澳门青年很多机会,但舞台再大你不上台的话,就永远只是观众。”黎翰澄说,“希望有意在大湾区创业的澳门年轻人尽快踏出第一步。”
 
  21岁的澳门女孩甘惠珊是南京师范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江苏(高校)澳门学生联合会理事长。从亲身认识内地,到帮助更多澳门学生了解内地、热爱国家,甘惠珊一直在努力。
 
  “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我们苏澳学生联会举办了征文、摄影比赛等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在内地读书的澳门学生对国家发展和历史的了解,也加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她说。
 
  甘惠珊说:“不管是毕业后回澳门还是留在内地,我们(内地澳生)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祖国变得更好,希望澳门变得更好。这样,我们才会更好。”(记者 陈舒 徐弘毅)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