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创新发展擎起"增长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6-13





  2016年,常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1138.5亿元,同比增长9.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5亿元……这一标注“新高度”的数据和充满“获得感”的答卷,源于常州高新区人自25年前晋升“国家级”以来对“高新”的坚守、对“创优”的追求。
 
  “多年来,常州高新区始终高举‘高新’大旗,主动利用资源环境带来的倒逼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常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新北区区长陈正春表示,常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示范的产城融合先行区、包容共赢的开放合作引领区、人人向往的和谐幸福宜居区,初步形成以化工新材料、动力装备、通用航空、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智慧科创和现代农业八大专题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占常州市12%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常州市20%的经济总量、21.5%的财政收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后劲
 
  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开发区,常州高新区的目标定位于培植内生动力,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种载体,扶持科技创新创业,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1月,我国第一次采用碳玻混合织物高性能材料制造的新型大巴在上海市投入使用。这种材料是由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碳玻混编增强材料,使车身减重1.5吨,颠覆了大巴车的制造工艺,降低了制造成本,打破了国际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宏发纵横是常州高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性能纤维经编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商,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成为“小巨人”企业。“正是常州高新区的创新环境,才有了宏发纵横的今天。”说起企业发展,宏发纵横总经理助理薛英的话代表了常州高新区企业家的心声。
 
  一项技术产品催生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常州高新区全力推动多元化发展孵化创业体系,带动园区创新创业企业的集聚。“通过培育创新团队、汇聚创新资源,常州高新区孵化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常州市新北区委常委、副区长赵晶介绍说,常州天合光能、江苏维尔利环保等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江苏宏微科技、常州苏晶电子、三泰科技和太平洋药物等一批海归留学生企业,以及淘常州、常州大成镀膜、盛士达空调、环能涡轮等“小巨人”企业,均是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
 
  以孵化链条培育“双创”基因
 
  如何进一步激发园区创新创业热情,如何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是常州高新区领导者近年来思考的问题之一。
 
  “为梦想嘉壹度”。2014年8月,常州市首家团属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器——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投入使用,围绕能力培养、孵化培育、金融支持、跟踪配套,为处于苗圃期、初创期的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开放式工位、融资投资、创业导师、中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青年充满朝气和活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群体。嘉壹度的理念是0℃+1℃破冰启蒙、37℃+1℃破壳孵化、99℃+1℃沸点加速。”常州市新北区团委副书记秦浩杰说。事实上,这也是常州高新区扶持创新创业的初衷。
 
  嘉壹度只是常州高新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的一个缩影。目前,常州高新区建有孵化器24家、加速器7家,孵化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建有众创空间22家,总面积达3.83万平方米,实现了镇、街道(园区)全覆盖;初步建成了国家级创业中心、三晶国家信息技术孵化器、西夏墅国家工具产业孵化器、ASK国家众创空间、龙琥国家众创空间、天使城、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化龙巷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和高新区特色的孵化载体。
 
  以转换动能实现产业升级
 
  面对新形势,在培育新业态、扶持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常州高新区高度重视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了加快创新发展,常州高新区多模式引进打造重大创新载体,先后引进了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南方资源研发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同时,常州高新区持续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北京通用航空、北汽常州基地、安泰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东风汽车、新誉宇航、星宇车灯、德国朗盛、森萨塔科技等一批年销售有望突破50亿元的重点项目竣工投产,2016年常州高新区八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16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6%。
 
  此外,常州高新区积极集聚壮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幅超过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天合光能公司光伏组件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1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江南环球港、迪诺水镇、宇培物流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投运,环球恐龙城2016年接待游客超过8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倍和2倍。(陈丽鹰 王忠良)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