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李劲松:两云融合助力工业云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孙鸿凌    时间:2017-05-17





  日前,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承办的工业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现场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劲松在会上表示:“希望发挥民航云的先行优势、规模优势和开放优势,体现民航云所擅长的特点,在搭建大平台、汇聚大数据、提供大服务等方面,实现民航云与工业云的融合,以此促进工业云和两化融合的大发展。”


  民航云是行业云先行军


  李劲松表示,民航云是行业云的先行军。民航业是全球最早实现计算机实时处理和行业信息网络、搭建行业信息平台的领域之一。民航云的开发、建设、运营主体是中国航信,这是目前唯一一家全集团以信息服务为主业的中央企业。


  据介绍,中国航信是全球所有航空公司在中国的机票实时分销平台,是中国所有航空公司的旅客服务和业务系统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所有旅游电子商务公司的机票销售后台信息系统,是中国所有机场的旅客值机安检信息技术平台,是中国航空货运领域最大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所有航空公司收入结算处理云服务提供商,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渠道分销结算数据处理中心,是全球所有航空公司在中国的跨境资金清算平台,旗下的航旅纵横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航空旅客行程管理和便捷服务平台。


  另外,中国航信还利用民航业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先行优势、规模优势、开放优势,与各个行业进行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合作。


  李劲松认为,目前民航商务信息处理在全球由四大信息系统所主导,民航业是国际化运营程度和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是全球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占据了产业链制高点。因此,民航云这种平台商务模式可以达到50%以上的销售利润率,远远超过全球民航业的平均利润率。


  李劲松表示,中国航信的战略就是要做好行业信息化战略主力军、信息服务领域的国家队、国际一流的综合信息服务企业,承担起中央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民航云呈现五个特点


  李劲松说,中国航信是中国最早从事行业信息化、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公司之一,这些年与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合作的探索和尝试,旨在发挥自身优势,与合作伙伴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共同抢抓信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


  在李劲松看来,民航云的特点可以用“五化”来概括:一是中性化。民航信息平台是独立的商务模式,能够站在全行业视角挖掘商业机会,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二是市场化。三是企业化。企业化的信息平台相对于部门化的信息平台,会更直接地面临收入压力等问题,暴露出信息平台的短版。四是细分化。信息平台不是越平、越广、越博越好,一定要突出主线,抓住行业的痛点,在细分市场形成支配甚至垄断地位。五是国际化。必须放眼全球,在综合优势上形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


  李劲松希望通过民航云与工业云的融合,实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长短结合,把工业云的大平台搭建起来,实现从信息化升级向信息化换代的发展、从企业信息化向行业信息化发展、从工业信息化向信息化工业发展。而具体的融合体系可以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包括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应用服务等领域业务、技术及资本层面的合作。(本报记者孙鸿凌)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雷毅:工业云推进智能制造和协同制造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毅表示,通过产品形态、生产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者、消费形态五个指标的变化,可以判断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到来。
    2017-05-19
  • 海尔周云杰:中国工业数据经济有望引领全球

    我们面临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好的时机,进入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时代,而数字经济的范畴非常多,所有这些都要与实体经济结合。如果不能和实业结合,就不能产生价值。
    2018-03-14
  • 齐向东:工业互联网会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齐向东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和引领中国数字经济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新的重要驱动力。首先工业互联网规模可以领先产业互联网。其次工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的一个简单升级,而是会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2018-09-13
  • 周志强:挺起中国纺织工业的脊梁

    这些由无锡宏源造就的“中国第一”,挺起了中国纺织工业的脊梁。在2018中国纺织企业年会上,周志强获得“全国纺织企业优秀企业家”称号,成为国内纺织企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2019-03-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