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优秀企业文化助宣传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胡琼兰    时间:2017-02-20





  2月13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深圳晚报社承办的“36年36纪——深圳企业文化建设大事纪”征集正式启动。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它对企业、城市发展产生哪些作用?此次活动主办方举办这一活动的目的有哪些?近日,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深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建阳对此作了解读。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其内部制度


  “企业文化回答的是企业发展的宗旨,甚至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存在’‘如何去发展’等问题。”在李建阳看来,每一个组织形态都有一套价值体系,而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要把员工凝聚在一起从事生产、销售,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工作,同样需要一个精神内核、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系作为纽带。“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指挥棒。”李建阳强调。


  那什么样的文化可以称为企业文化,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其核心又是什么?对此,李建阳解释道,企业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制度文化、产品文化、组织文化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制度文化,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者将企业所倡导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去。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完善其内部制度。


  “从现阶段来说,由华为提出的‘以奋斗者为本’就非常有影响力。”李建阳举例并分析,华为推崇“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意味着华为内部各项制度制定与执行时都会鼓励“奋斗”,例如在招聘、提拔以及资金投放时,都是倾向于“奋斗者”,而不是好逸恶劳者。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三个结合”


  应该有意识结合城市精神的塑造,着眼于城市未来所达到的高度


  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呢?李建阳提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即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新时期城市精神的塑造,以及结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李建阳分析,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敬业、诚信、民主、法治等理念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解决代理人的问题,非常看重职业经理人是否敬业。另外,要焕发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那就要求企业在决策时要民主。”李建阳称,当企业与社会发生关系如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就要求遵守产品质量法、环保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现在一些企业制假售假、污染环境,从根本上来讲,是急功近利、利欲熏心,是因为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就充当实行市场经济试验田的深圳,36年来孕育了成千上万个企业,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企业文化,如蛇口工业区在1980年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李建阳认为,这一由企业提出的口号,在一定的时期内,极大地激发了当时的人们投入建设的热情,也引领了深圳的主流文化价值。


  “在一个城市中,大部分人是在企业工作,他所在的企业倡导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他的工作,也会通过他在企业之外的活动,影响到家庭、社区、社会进而影响到城市。”李建阳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就是一个明证。“优秀、超前的企业文化对城市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引领作用,是城市精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现在谈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城市精神的塑造,着眼于城市未来所达到的高度。”


  企业文化聚集起来就是一个金矿


  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是提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主要渠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们,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李建阳表示,具体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要求,政府部门应调动社会包括企业的力量参与进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这也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结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李建阳进一步分析道,一个城市存在着巨量的、不同类型的企业,把其承载的企业文化聚集起来,就是一个金矿。“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导入到我们公共文化体系当中来,那不就是丰富了我们整个体系的建设吗?”


  李建阳称,基于上述考虑,就有了“36年36纪——深圳企业文化建设大事纪”的征集与评选的诞生。此外,无论是活动主办方市委宣传部还是承办方市企业文化研究会,都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梳理总结出深圳企业文化建设成长和发展的脉络,企业与城市发展的共鸣点、谐振波,为城市企业文化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材料,也为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胡琼兰)




  转自:深圳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