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损失超3500万吨 粮食储存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孔自林    时间:2017-04-27





  “还有20多天,夏粮收购就要全面展开,今年的粮食收储矛盾空前突出。”记者日前从国家粮食局了解到,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于历史最高点,且1/6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这使安全储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以及供需形势的变化,国家粮食供应安全面临六大严峻挑战,即粮食收储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物流通道不畅、粮食应急供应能力薄弱、粮食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粮情监测预警滞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


  以2014年为例,全国粮食产量达6.07亿吨,相对于3.98亿吨的商品粮数量,粮食仓储仓容缺口巨大。《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2009-2020年)》确定的原建设规模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基层粮食收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安全生产隐患很大。


  这些问题叠加交织,挑战着粮食收储供应的安全。并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应急保供任务艰巨。其存在的问题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应灾应急供应能力尤其薄弱。


  随着粮食生产继续向主产区集中,主销区和西部地区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北粮南运”格局更加凸显。2014年全国有1.65亿吨粮食跨省运输,原粮跨省散运比例约为25%,以包粮运输为主。特别是铁路散粮车因回空问题而尚未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运营,东北粮食入关和西南、西北流入通道能力不足。


  与此同时,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由于储存条件差、设施简陋等原因,农户储粮损失比例约为8%左右。加上粮食仓储装卸运输抛洒遗漏、过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超过3500万吨,餐饮消费环节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粮安工程”守底线


  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决定要大力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以下简称“粮安工程”)。该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粮安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等方面,目的是彻底改善粮食仓储、应急等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应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实施“粮安工程”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守底线”工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5年至2020年。规划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应急建设期(2015年),重点解决仓储设施不足等紧迫性问题,核心是主产区仓容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二是整体推进期(2016~2017年),全面推进粮食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全面建成期(2018~2020年),全面完成“粮安工程”建设任务。其中,到2017年完成全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到2020年基本消除“席茓囤”等露天存粮以及完成其他相应指标。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将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粮食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开展中期评估,不断调整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促进规划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


  鼓励以市场方式解决


  针对我国安全储粮矛盾突出的状况,国家粮食局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翟江临表示,应鼓励粮食企业以市场方式解决仓储、加工难题。


  翟江临表示,粮食行业科研单位对其持有的科研成果应当通过协议定价,以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单位领导在履行勤勉尽职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在科技成果定价中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决策责任。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缴国库。扣除对完成和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后,应主要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


  为了强化科技储粮,实现常储常新,国家粮食局正大力推进新的储粮技术,使库存的粮食处于安全储存状态。此外,还制定实施了《简易仓囤储粮技术规程》和《安全储粮操作守则》,确保非标准粮仓的储粮安全。


  在首届粮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介活动期间,共有140多家单位提供成果472项,除了仓储物流外,还涵盖粮食加工、油脂加工和粮食检测等技术领域。经对需求与成果的初步分析,有大约一半以上的企业需求可以得到现有技术成果的支持,有近三分之一的需求与科研单位现有研发方向趋同,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已有明确的基础。


  除了发挥市场的手段加以解决外,为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各级粮食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其中一点就是强化科技储粮,实现常储常新。如大力推进智能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充氮气调储粮等新储粮技术,使库存粮食处于安全储存状态。


  与此同时,国家和省两级粮食部门还派出了大批安全储粮专家组,深入到重点地区开展巡查指导,及时排除储粮安全隐患。


  ■纵深


  王鹤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需“输血”


  “虽然散粮中转设施发放和接收能力已显著提高,但仓容紧缺和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全国政协委员王鹤龄对粮食仓储物流及基础设施建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鹤龄表示,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紧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优化库点布局,加大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做细做实项目库,为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落实、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以安徽省为例,该省以2014年中央补助地方“粮安工程”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省份为契机,积极推进维修改造工程,极大缓解了当地粮食丰产与仓容严重不足的矛盾,使全省散粮中转设施发放和接收能力显著提高。


  但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仓容紧缺和物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2015年秋粮收购期间,安徽省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局部“卖粮排长队”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同时也是仓储物流及烘干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表现。全省每年用于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其他行业较少,且粮食主产区市县财力不足,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实际上,全国粮食主产省基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此王鹤龄委员建议:加大粮食主产区仓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通过抓紧维修旧仓提升安全储粮能力,加快增建新仓迅速扩大有效仓容,积极应对粮食收储仓容不足问题。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提前测算,适时开展跨省移库工作,尽快解决粮食主产区仓容紧缺的问题。此外,在我国稻谷和玉米主产区,应新建或扩建粮食烘干设施,以满足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全球粮食供应链趋紧 确保粮食安全须未雨绸缪

    全球粮食供应链趋紧 确保粮食安全须未雨绸缪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各国“粮食安全”意识提升,近期已有报道称多个国家叫停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不断警告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我国政府也在多次强调稳产增产,未雨绸缪,尽各种努力度过潜在的全球性粮食危机。眼...
    2022-03-25
  • 粮食损耗严重 “减损即增产”理念亟待确立

    粮食损耗严重 “减损即增产”理念亟待确立

    受收获时间选择不精准、农机精细化水平低、仓储条件不达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收获、保管、运输等环节不同程度存在漏损状况,粮食生产过程中损耗总量较大。
    2022-06-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