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报业信息频道 > 正文
中国报业新媒体融合发展述评

        敢浴火方能获重生——中国报业新媒体融合发展述评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中国报人似乎难现丰收的喜悦,因为回旋于耳的“断崖式下跌”“救亡图存”“浴火重生”之音,使报人依然在四面楚歌中摇曳着不知能否到达目的地的航向,寻找着“图存”“图兴”的方略,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不放过。于是,各种媒体融合发展、融合论坛、融合联盟风起云涌、高招迭出,都在为媒体发展探索生存之道。

 

  素有黄海明珠之称的青岛,9月中旬迎来了首届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发展大会,“新媒体?新融合?新突破”的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60多家主流媒体的360多位主要负责人和专家,行色匆匆中各抒己见,巅峰对决。

 

  做精“内容”更要抢占“渠道”

 

  政治家办报、党管媒体是我们的基本遵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核心价值观是传媒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般内容已经不再稀缺甚至已经泛滥,但可读性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读者或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优质内容依然稀少,仍然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所有媒体的核心都是生产有价值的内容。”环球网总编辑朱研说,“要学习互联网的粉丝经济,加强互动,做精、做细优质内容是最好的出路。”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互联网与新媒体著名专家祝效国指出,要“死守”住信息发布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一新闻生命线,以“内容为王”,同时拥抱高科技,增加用户互动,扩大受众范围,才能更好地推广我们的理念。

 

  盛极一时的柯达破产案例说明,用户真正留恋的不是胶卷,而是拍到好照片。如今人们乐于怀抱手机、iPad,不是真正喜欢这些载体,而是它能带来快捷、丰富的内容和体验,所以我们不能过分留恋“纸”,也不要一味排斥“屏”。就像纸的发明,必然要淘汰竹简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报纸这种主流传播载体必定要让位于更先进的声、光、屏等高效节能载体。

 

  “突出彰显党报底色,积极推进党报平台一体化建设,人民日报社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党报融合发展树起了典范。”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致辞中讲道。人民日报已经由一份报纸转变为全媒体形态的媒体方阵,实现了用户全方位覆盖、传播全天候延伸和服务多领域拓展,目前用户已扩展到3亿,拥有29种社属报刊、44家网站、118个微博机构账号、142个微信公众账号及31个手机客户端。10月8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人民日报社新落成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正式成立,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第三期上线,共优化功能点78处,其中有较大突破的功能点近34处,还进入住宿、电影、餐饮等生活服务领域。人民日报社当天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优质的内容,只有抢占了大众、快捷的渠道,才能体现时代价值。因此,传媒融合过程就是搭建多路径、多层次的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将内容和体验、个性交互传递给受众,方能赢得受众,产生受众经济。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蔡小伟,总结福建报业集团发展经验时感慨地说:“发挥地域优势,努力把优质内容和优质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最大传播效应。”

 

        抢占渠道建设,各大报业集团都做了积极努力。如今“两微一端”基本成标配。这次会上,蔡小伟介绍了“海都公众U我”的公众平台建设历程。青岛日报社社长、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蔡晓滨介绍青岛新闻网、“掌上青岛”客户端的成长足迹,备受关注。

 

  拓展渠道,各显神通;开门办报,搭建平台。试水电商,线上线下抢占市场。报商结盟,战略投资社会项目。融资融券,筹措海内外上市等等,中国报业在扩展路径中迎来新机遇。

 

  创新媒体机制 真正共享大数据

 

  美国流行一名谚语: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数据是一种最科学的度量工具,云计算、互联网将带来可信可用的数据挑战。难怪旅美学者涂子沛所著的《大数据》,讲述了美国数据革命使其走上霸主地位的缘由,曾入选《亚洲周刊》十大好书榜。

 

  面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为我国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环境。报业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新闻采编机制,建立全媒体生产流程架构,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机制。

 

  “中央厨房”这个名词报人并不陌生。几年前,许多报纸都采取这种统一采编、分类制作发布模式,大幅缩短新闻生产流程。2014年11月,厦门日报社融媒体中控平台启用,称作中央厨房式“超级编辑部”。厦门日报社副总编辑林水圳强调:“它不仅仅是个物理的架构,真正的机制在于人员和制度的融通。”内部流程基本是,所有的记者采访编制后的稿子第一时间给新媒体,整个发稿程序是滚动式。“新媒体已经在播报了,接着可能就是网站,然后是深度专题,最后再是纸媒。”当然薪酬制度、稿酬制度也紧随其后。

 

  机制创新是个化学反应过程,如果只是物理调和,无疑产生不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正和岛总裁助理孙梓豪看来,许多报业创办的自媒体和新媒体只是传统媒体的升级版,这种转型只不过是隔靴挠痒,应付一时。真正做到创新媒体机制,再造新闻采编流程,需要对既有体制机制和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实现存量改革,不仅仅是在增量上小步运作。包括如何让战术性的运作模式常态化,如何建立统管全局的考核体系来激励生产融合新闻,如何平衡新旧媒体的利益诉求等,只有理顺整体架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必然倒逼机制创新。国家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除确保信息安全外,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大数据的普及将为传媒业带来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

 

  强调“内容为王”,不能自认是“王”,“王者风范”的评定权不是媒体人,而是广大用户,只有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等技术来感知和把握,才最为真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建议,传统主流媒体必须放弃“大概、也许、有可能”的粗犷思维,依托具体数据,及早感知用户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抢占新兴市场先机,否则,没有立足之地。

 

        有多年美国从业经验的祝效国坦言,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高科技企业。《华尔街日报》拥有100多人的大数据挖掘团队,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增值业务,善于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科学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规律和联系,形成数据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很多投资公司购买他们的分析报告,成了该报一大利润增长点。亚马逊通过对用户群以及购买痕迹的大数据分析,获知用户的购买需求和规律,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推送产品,做到个性化服务。这些大数据都是实时、真实的数据,不是传统的问卷调查,更不是抽样样本,有效提升了数据的贴近性和实用性。

 

  搭建媒体云平台,真正共享大数据,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的协同作战,还能实时收集用户信息,精准把握用户所需,及时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真正黏住用户。《纽约时报》在做大数据分析增值服务的同时,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推出多媒体长篇报道《雪崩》,在亚马逊Kindle书店、苹果iBook和巴诺书店官网售价均为2.99美元。发布后仅6天,就获得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

 

  加强版权保护是当务之急

 

  互联网已经打破时空界限,将世界变为“地球村”,但知识产权保护并没有“法外之地”。

 

  早在去年6月,中国报业协会同中国互联网协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中国网络安全与媒体责任公益活动”,会议发出《中国报业维护版权倡议书》,得到64家报业集团、相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签名响应,并且成立了中国传媒版权保护联盟。此举得到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传统媒体版权保护这个老话题,迎来新一轮曙光。一年多来的实践告诉人们,版权保护: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此次青岛会议发布《2014-2015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解读该报告时强调,网络侵权现象日益突出,“传统媒体花了很多精力做内容,最终却发现是为新媒体做了嫁衣。”他告诫人们,“再不能把自己煞费苦心所做的内容无偿、低价转给竞争对手。”

 

  无价或廉价转移自己的劳动成果,并非传统媒体低智商低情商。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护版权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侵权付出的代价,故而在目前一些管理制度、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传统媒体面对侵权、盗版事件都很无奈。“今日头条”屡陷版权风波,却次次有惊无险就是例证。长此以往,传统媒体版权屡屡被盗司空见惯,产生了“版权被盗痹疲症”。

 

        盗版现象在欧美却难有立足之地。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环球网总编辑朱研谈了自己的感受:“美国没有门户网站的概念,雅虎也是和美联社、路透社合作,它所有的内容是以版权付费或者商务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门户网站是一个庞大的内容供应商,无偿转载了大量的媒体内容,其实这就是侵权行为。祝效国也提到,在美国,不是原创的内容,不是经过别人授权的内容,是不能借用的,甚至是教学课堂上的案例也要先付费。搜狐、腾讯这样靠摘编的网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可见,美国对内容和版权的保护已成为一种习惯,更是获法律强劲支持。

 

  放任版权保护,就是漠视劳动成果,必然导致不劳而获或少劳而获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国家“剑网行动”自2010年启动以来,对网络侵权盗版行为进行了打击和治理,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保护版权,从我做起。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亟需每一个新媒体从业人员、原创内容的生产者共同树立版权保护意识,呼吁和支持立法和监管机构完善法规,有效提升执法监管力度。

 

  做实版权保护要强调“堵”,也要重视“疏”,在合作中寻找共赢。环球网与多家门户网站和新闻APP有业务合作,客户包含了五大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和一些都市报,版权收入突破千万。环球网自2007年上线以来,最大的一笔收入就是版权收入。

 

  中国报协旗下的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长期合作,将50多家行业报数据进行三方共享,较好地解决了版权问题。

2条记录       第1页 / 共 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政策动态